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党员:他们或因工作奔波他乡,或从外地来此奋斗。如何让这些“流动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南山区在动态排查、教育培训、关心关爱三方面发力,探索出一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路径,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建好“底数账”,让流动党员“落地有根”
“李书记,我在厦门找到了新工作,这边的党支部已经联系上我了!”近日,南山区富力街道流动党员芦妍通过微信向支部书记报备动态。这样的“云端报到”,已成为南山区流动党员的常态。
南山区创新“双向管理”模式,构建起立体化摸排网络,作为流出地主动寻“流”,组建由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等构成的“红色寻访队”,通过企业走访、窗口登记、网格排查等方式,建立包含134名在外流动党员的动态数据库。作为流入地主动接“流”,推行“1+1”结对联系机制,专人负责组织关系转接、思想教育衔接、生活服务对接,将71名流入党员全部纳入属地管理。
“我们为每名流动党员配备跟踪管理专员,每月至少联系1次。”区委组织部负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行前登记+返乡报到+节日慰问”的方式进行闭环管理,确保党员流动不“失联”。
建好“充电站”,让流动党员“学有所依”
“通过手机就能上党课,还能和家乡党员共同讨论!”在哈尔滨务工的流动党员王宁,积极主动通过流动党员微信群分享的学习链接进行理论武装。
针对流动党员学习难问题,南山区打造“线上线下双课堂”,推行“菜单+订单”式教育模式,提供涵盖理论政策、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生活服务等多领域的“学习菜单”,同时按需定制课程,累计收集需求建议83条。开展“送学+归巢”式助学服务,为49名党员寄送“红色包裹”,为9户家庭送学上门,利用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返乡学习活动15场。
“没想到在杭州也能收到家乡寄来的学习资料。”收到“红色包裹”的流动党员朱慧感慨道。目前,全区流动党员学习教育覆盖率达100%。
建好“暖心港”,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近日,南山区在江苏省常州市成功挂牌成立首个流动党员“异乡服务站”。此举标志着南山区在延伸管理服务“触角”、构建跨区域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格局上迈出关键一步。
南山区聚焦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区域,专程赴江苏常州学习借鉴当地在流动党员管理和基层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沟通,南山区委组织部与大连理工大学江苏研究院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核心内容即为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并在常州挂牌设立“流动党员异乡服务站”。
该服务站旨在为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生活的南山籍流动党员打造一个坚实的“红色港湾”,提供组织管理、学习教育、关爱帮扶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同时,服务站也将成为南山区在华东地区招才引智、深化合作的重要窗口,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南山区不仅注重“引进来”学习,更强调“本土化”转化。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冯丽辉表示,将把在常州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结合南山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和落地应用。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向“主动作为”转变,着力构建更具活力和温度的社区经济生态,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