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来源:中国改革报2024-03-19 10:47

  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综述

  吕航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地处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境内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泊,过去曾出产土盐。地质研究表明,在更新世时期,今天的大同区所在区域曾被巨大的“古松辽湖”覆盖,后湖体缩退、盐度增高,部分土地呈现盐碱化。直至当代,大同区仍存在大片盐碱地。近年来,大同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持续加大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力度,终将劣势变为优势,化盐碱地为良田,初步实现了治碱、补地、增粮、惠民的预期目标。

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昔日盐碱地

  突出政治引领建立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大同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永恒课题,把盐碱地改造治理作为战略性任务,系统研判、整体推进、科学实践,制定盐碱地改造利用长期规划。

  统一思想,强化领导。把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纳入全区农业发展“一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由区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由1名处级领导干部统领专班,抽调5名科级干部具体落实。自2020年12月以来,累计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专班工作推进会、现场办公会等30余次,专题研究落实盐碱地综合利用具体事项和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摸清底数,顶层设计。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工作专班和勘测团队对全区8万多亩、1300余块盐碱地块逐一勘察、逐个上账,克服地块分散、地况复杂等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完整详细的区域盐碱地分布实勘图,立足长远,一地一策,制定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分步实施规划,并运用“四个体系”闭环工作机制推动落实。

  选定模式,科学运行。采取“党委引领+政府主导+公司运营+企业管理”开发模式,由大同区委、区政府牵头实施,对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进行通盘规划和组织落实。成立大同区城投公司农业开发分公司,主要负责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手续办理、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日常监管等工作。与大庆市鲶鱼沟万基谷物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由其负责技术改良和地块生产,从领导到实施形成完整链条。

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改良后水稻田

  坚持求真务实集中攻坚克难

  大同区聚焦水源、技术、选种盐碱地改良三大难题,发扬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优良作风,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全力以赴消除阻力、化解难题、推进落实。

  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开发地块距离南引水库约3.3公里,为连通水库,解决地表水源问题,设计建设了内引渠,累计修筑格田1298块,新修渠道10万余米,铺设田间路和生产路约5.2万米,配套排灌站、水闸等454座,成功将地表水源引入格田。

  借助“外脑”,施技攻坚。与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合作,逐一攻克整地、改土等技术难题。通过灌水洗盐、施用酸性有机肥等盐碱地改良方法改良土质,并根据区域盐碱地特性和具体改良操作特点,将改良地块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同时,安装稻田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稻田土壤PH值、温度、氨氮离子含量等重要指标,及时控水和防病防虫,以数字化大农业手段治碱管地。

  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用什么“芯片”同样深刻影响着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技术团队先后试种10余个水稻品种,经过测产、化验和比对,最终选用了更加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松粳16”“垦研017”这两个优良品种。为了保障秧苗供应,新建110栋育苗棚室,可育苗1.3亿株以上,能够满足8000多亩水田的用苗需求。

  坚定发展目标推动梯次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大同区按照先试验、后扩面、再推广的“三步走”思路,从2020年开始筹备谋划,科学划定改良地块,梯次推进、分步实施。

  先行先试,勇于破题。2020年12月,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立项。2021年4月,一期试验田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水田425亩,碱地水稻试种成功。在改良试验中,大同区克服了很多困难。面对“脾性顽固”地块五月积盐、八月返盐的难题,科研人员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盐碱耕地上,每一簇新绿的萌发成长,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乘势而上,大胆扩面。2022年3月,果断启动盐碱地整治二期项目,新增水田面积1664亩,通过“以水洗碱”“以沙压碱”“农家肥调碱”等改良方法,每亩测产可达800斤以上,实现PH值和盐量“双下降”、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上升”。通过推行“良种—良法—良田”,实现了盐碱地逐步“退化”。

  积累经验,再度发力。2023年3月,三期工程137泡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开工,新增水田面积3472亩,修水渠、建格田、配设施,地块粮食总产量达280万斤以上,实现当年施工、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以往的盐碱荒地如今成为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孕育着新的希望。

  强调统筹兼顾力争完美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大同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实行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收获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不毛地”变“储粮田”,“经济账”更可观。积三年之功,全区新增5561亩水田,直接补充到国库,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从“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粮”,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袋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底气”。同时,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碱地水稻”“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碱地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

  “农田绿”代“碱地白”,“生态账”更亮眼。盐碱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区域内盐碱地的持续恶化。通过推进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环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同时,在全区构建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中部地区万米以上绿色带、农田林网庇护“三道防线”,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1%,基本实现田在林间、路在林隙、村在林中,碱地“白毛风”从此不再刮起。

  “一棋动”引“满盘活”,“民生账”更丰厚。盐碱地开发利用,不仅增加了农田和财源,也带动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项目的同步建设,并将逐步带动稻米加工、物流、仓储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渠道。同时,全区坚持粮、经、饲统筹发展,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覆盖建设,全面落实田长制,以强烈使命担当坚守耕地红线。

  万亩荒滩地,飘起稻花香。大同区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落到实处,交出了龙江大地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先试答卷。下一步,全区上下将凝心聚力,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巩固成果,再闯新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大庆市大同区委书记)(本文配图由大庆市大同区委提供)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