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北方“不毛地”到国家“储粮田”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综述
吕航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地处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境内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泊,过去曾出产土盐。地质研究表明,在更新世时期,今天的大同区所在区域曾被巨大的“古松辽湖”覆盖,后湖体缩退、盐度增高,部分土地呈现盐碱化。直至当代,大同区仍存在大片盐碱地。近年来,大同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持续加大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力度,终将劣势变为优势,化盐碱地为良田,初步实现了治碱、补地、增粮、惠民的预期目标。
昔日盐碱地
突出政治引领建立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大同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永恒课题,把盐碱地改造治理作为战略性任务,系统研判、整体推进、科学实践,制定盐碱地改造利用长期规划。
统一思想,强化领导。把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纳入全区农业发展“一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由区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由1名处级领导干部统领专班,抽调5名科级干部具体落实。自2020年12月以来,累计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专班工作推进会、现场办公会等30余次,专题研究落实盐碱地综合利用具体事项和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摸清底数,顶层设计。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工作专班和勘测团队对全区8万多亩、1300余块盐碱地块逐一勘察、逐个上账,克服地块分散、地况复杂等困难,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完整详细的区域盐碱地分布实勘图,立足长远,一地一策,制定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分步实施规划,并运用“四个体系”闭环工作机制推动落实。
选定模式,科学运行。采取“党委引领+政府主导+公司运营+企业管理”开发模式,由大同区委、区政府牵头实施,对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进行通盘规划和组织落实。成立大同区城投公司农业开发分公司,主要负责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手续办理、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日常监管等工作。与大庆市鲶鱼沟万基谷物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由其负责技术改良和地块生产,从领导到实施形成完整链条。
改良后水稻田
坚持求真务实集中攻坚克难
大同区聚焦水源、技术、选种盐碱地改良三大难题,发扬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优良作风,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全力以赴消除阻力、化解难题、推进落实。
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开发地块距离南引水库约3.3公里,为连通水库,解决地表水源问题,设计建设了内引渠,累计修筑格田1298块,新修渠道10万余米,铺设田间路和生产路约5.2万米,配套排灌站、水闸等454座,成功将地表水源引入格田。
借助“外脑”,施技攻坚。与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合作,逐一攻克整地、改土等技术难题。通过灌水洗盐、施用酸性有机肥等盐碱地改良方法改良土质,并根据区域盐碱地特性和具体改良操作特点,将改良地块改造为水田种植水稻。同时,安装稻田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稻田土壤PH值、温度、氨氮离子含量等重要指标,及时控水和防病防虫,以数字化大农业手段治碱管地。
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选用什么“芯片”同样深刻影响着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技术团队先后试种10余个水稻品种,经过测产、化验和比对,最终选用了更加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松粳16”“垦研017”这两个优良品种。为了保障秧苗供应,新建110栋育苗棚室,可育苗1.3亿株以上,能够满足8000多亩水田的用苗需求。
坚定发展目标推动梯次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大同区按照先试验、后扩面、再推广的“三步走”思路,从2020年开始筹备谋划,科学划定改良地块,梯次推进、分步实施。
先行先试,勇于破题。2020年12月,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立项。2021年4月,一期试验田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水田425亩,碱地水稻试种成功。在改良试验中,大同区克服了很多困难。面对“脾性顽固”地块五月积盐、八月返盐的难题,科研人员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盐碱耕地上,每一簇新绿的萌发成长,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乘势而上,大胆扩面。2022年3月,果断启动盐碱地整治二期项目,新增水田面积1664亩,通过“以水洗碱”“以沙压碱”“农家肥调碱”等改良方法,每亩测产可达800斤以上,实现PH值和盐量“双下降”、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上升”。通过推行“良种—良法—良田”,实现了盐碱地逐步“退化”。
积累经验,再度发力。2023年3月,三期工程137泡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开工,新增水田面积3472亩,修水渠、建格田、配设施,地块粮食总产量达280万斤以上,实现当年施工、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以往的盐碱荒地如今成为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孕育着新的希望。
强调统筹兼顾力争完美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大同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实行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收获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
“不毛地”变“储粮田”,“经济账”更可观。积三年之功,全区新增5561亩水田,直接补充到国库,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从“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粮”,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袋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底气”。同时,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引导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碱地水稻”“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碱地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
“农田绿”代“碱地白”,“生态账”更亮眼。盐碱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区域内盐碱地的持续恶化。通过推进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环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同时,在全区构建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中部地区万米以上绿色带、农田林网庇护“三道防线”,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1%,基本实现田在林间、路在林隙、村在林中,碱地“白毛风”从此不再刮起。
“一棋动”引“满盘活”,“民生账”更丰厚。盐碱地开发利用,不仅增加了农田和财源,也带动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项目的同步建设,并将逐步带动稻米加工、物流、仓储等关联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渠道。同时,全区坚持粮、经、饲统筹发展,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覆盖建设,全面落实田长制,以强烈使命担当坚守耕地红线。
万亩荒滩地,飘起稻花香。大同区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落到实处,交出了龙江大地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先试答卷。下一步,全区上下将凝心聚力,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巩固成果,再闯新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大庆市大同区委书记)(本文配图由大庆市大同区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