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你们不“小”,是“尔滨”的昵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 正文

你们不“小”,是“尔滨”的昵称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4-01-13 21:51

你们不“小”,是“尔滨”的昵称

  2024年开年第一爆

  当属热搜常驻选手——

  “南方小土豆”了

  跨越经纬,一茬又一茬

  “身穿浅色羽绒服、头戴毛绒小帽子

  看见雪花就惊叹”的“小土豆”

  成了“尔滨”们响彻全国的夹子音

  热度背后

  很多南方小伙伴也表示不服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高差距真就那么大吗? 明明身边的高个子越来越多“小土豆”真就那么小吗?

  为求正解我们选取了各省份19-24岁青年人的平均身高数据 进行比对

  一来,他们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

  也是造就“南方小土豆”现象级奇观的

  主要参与者和“氛围组”

  二来,这个年龄段恰好处于

  身高发育的定型期

  他们代表着现在,更指向着未来

  “南方小土豆”

  真的很“小”吗?

  在社交媒体上

  不少人把这波热潮中的

  南北方人群,比作

  “155南方小土豆和185北方大葱”

  甚至有人现身说法

  千万别跟山东人说“你算哪根葱”

  因为“哪根葱可能都比你高”

  不同省份、地域间

  身高差距到底如何呢?

  且用数据说话

  根据2022年出版的《2019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

  19-22岁男生中,黑龙江省以178.17厘米的平均身高位居榜首,辽宁省以176.72厘米的平均身高紧随其后,而山东省则以176.38厘米位列第三,均在175厘米以上。

  不仅前三被北方省份“包圆儿”了,甚至放眼前十,也只有江苏这一棵南方“小独苗”——江苏男生以175.48厘米登上“南方之巅”,排在全国第9;紧随其后的则是湖北省和安徽省,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4.17厘米、174厘米,分别排在全国第14、15名。

  如果按照地域分界来看,排名前20的省份中,南北方之比仅为3:7,差距明显。

  从排名上看

  北方人确实普遍比南方人更“高大”但南方小土豆真有那么“小”吗?也不尽然

  笔者分别选取南、北方省份中男生身高的前三名,算出南北平均差值为2.54厘米;

  “北方最高”黑龙江与“南方最高”江苏省之间,男生身高的差值仅为2.69厘米;而南北方的“副班长”河南省和贵州省之间,差值则为3.52厘米;

  城与城之间的对比

  结果可能更出乎意料

  有研究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

  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得出的数据显示:

  北方城市中,沈阳男生平均身高175.68厘米、长春男生平均身高175.16厘米,这都比较符合大众印象;令人意外的是, 上海男生的平均身高同样跨进了“175俱乐部”,达到了175.01厘米。

  由此可见

  南北方身高之差

  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

  至少统计学中的北方,

  不是社交媒体上营造出的

  “人均180+”

  而南方也不是满地

  “小土豆”的“宝宝巴士”

  那么

  身高跟地域真的紧密挂钩吗?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者马立广等人在《中国102个人群的身高与地理环境相关性研究》中发现:

  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身高也会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

  随着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增大,群体的身高水平也会呈现增高的趋势;

  随着降雨量和湿度的增大,群体的身高水平会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甚至地区平均风速,也会对身高有影响。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身高焦虑

  这事不止南方人独有

  “小土豆”之所以快速成梗

  是因为提到南北方差异

  身高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之前在山东,我们叫个子矮的人‘小土豆’,都是背着人叫的。”来自青岛的姜先生告诉记者,归根到底,还是怕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毕竟“身高焦虑”这种事情,只有到了成年之后才能慢慢释怀,青少年时期,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总归是在意的。

  这从近些年

  越来越火爆的儿童生长发育门诊

  便能看得出来

  “下到社区医院,上到省级、三甲医院,都纷纷增设生长发育门诊,其中来就诊的80%都是看身高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副主任医师徐芳说。

  杭州青少年的“长势”不喜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2022年杭州市民国民体质分析与运动处方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杭州20-24岁男性身高已达174.29厘米,女性则为162.73厘米。

  杭州市20-24岁青年身高演变数据

  与此同时,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也显示,20-24岁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72.6厘米,女性则为160.6厘米。

  由此可见,杭州青少年的身高实际上是高于全国平均线的。而且,正处于稳步提升中,2016—2021年间,杭州男性和女性身高均增长了1.77厘米,“UP”势头很明显。

  但过去三年,生长发育门诊就诊量仍然不降反升,“我每周出诊1天半,号子几乎都约满了,周末还有家长早起加号。”徐芳说,家长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高,自家的孩子“海拔”不够,怕影响未来的就业、结婚。

  徐芳坦言,她遇到过不少孩子已经到了平均身高,但还是想打生长激素“再蹿一蹿”,她要耐着性子一一劝退。

  因为目前,生长激素是唯一被医学界承认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药物,但使用起来有严格的规定,必须用于治疗真正的“矮小症”患者。

  “是我坚持想要打针”,在生长发育门诊外,赵运辉(化名)就是被医生“劝退”的一员,“13岁,身高只有1米6,比班上的大部分同学都矮了。”赵运辉挠了挠头,“我以后想当篮球运动员。”

  记者注意到,陪赵运辉来的母亲身高不到1米6,她觉得是自己没有遗传好的基因给孩子。

  焦虑在代际之间传递,更突破了省份地域的限制。

  根据百度搜索大数据,四川、江苏、广东、北京、湖南5个省份最常搜索“长得矮会被歧视吗”这类问题。

  但这种身高焦虑可并非南方独有。

  在东北,身高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硬性指标之一,这反而会加剧部分人的身高焦虑,吉林等地的三甲医院生长发育门诊也同样火爆,“在追求长高这件事上,可以说全中国都想得差不多。“徐芳笑道。

  别慌

  中国年轻人一直在奋发向“上”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中国人的身材普遍比欧美人更为矮小,但放眼世界范围内,中国人越来越高是不争事实。

  著名科学杂志《柳叶刀》上一项涉及6500万人,对2181项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的研究显示:

  1985年至2019年间,中国19岁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同期增加了8.1厘米和6.1厘米,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增幅仅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

  同比,全球19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幅也不过2.8厘米和2.1厘米,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幅在近200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女性身高增幅则排第三。可以说,中国青少年是当之无愧的“过去35年里全球身高增长最快的群体”。

  “身高受遗传影响,但后天因素也很关键。”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博士医生许可强调,身高这东西,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父母共同决定了孩子约70%的身高。除了遗传外,吃得好、睡得够、多运动,就是努力的方向了。

  美国一项针对105个国家男性身高的研究就表明,包括鸡蛋、牛奶、红肉、白肉等提供的蛋白质摄入量与身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而肉蛋奶作为农业和畜牧业的一部分,显然和经济以及工业水平息息相关。

  近代著名化学家吴宪,早在1932年就公开提出了“营养科学救国论”:“吾人膳食之所以逊于西人,由于肉类缺乏者为轻,由于牛乳鸡蛋之缺乏者为重。”他的结论是中国人的饮食普遍偏高碳水、低蛋白、低维生素。说白了,就是肉蛋奶跟不上。

  而日本的青少年在战后迎来“暴涨期”,就和他们战后实行的全民牛奶计划密不可分,当时,“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的口号就颇为流行。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追求开始从“吃饱”变成了“吃好”,餐饮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5年,我国提出了“菜篮子工程”,几年后,中国的水果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能够吃掉240个鸡蛋,中国人的肉蛋奶摄入量飞速提升。到了2020年,中国蛋、奶、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比1980年翻了8倍左右,肉类也翻了将近4倍。

  国人平均身高,这才出现了35年来的这波喜人涨势。

  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和中国人身高增长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吻合,同时,水质、卫生设施、医疗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人的身高增长。

  所以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8个省份1732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3.16万所,受益学生达3797.83万人。

  根据教育部2021年的评估报告显示,十年间,欠发达地区农村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了10.3厘米,与全国男生标准身高差距大幅缩小,女生也表现出了相同趋势。

  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长是一件好事,透过数据,我们看见了几十年间的国力跃迁,而落到微观处,就是万千家庭日益红火的小日子。

  青少年体质指数

  身高不是唯一,还有更重要的

  比起身高焦虑,其实更应该在意的,是我们的体质指标。

  2022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表明我们的幼儿和成年人身体素质有所下滑,与2014年监测相比,2020年男性和女性幼儿的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平均水平有所下降,男性成年人的肺活量、握力、背力、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今年和“南方小土豆”一起爆火的另一个梗叫“脆皮大学生”,说的就是现在大学生容易生病,身体素质较差的问题。

  “我校40%的男生体测引体向上项目拿不到分,很多男生一个都做不了。”山东某高校体育部的负责人曾对媒体反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在青少年时期缺乏对体质的重视。

  缺乏户外活动,无法充分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同时,便利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显著增加,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蔓延。

  就在1月11日,教育部“全国学校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以及国家卫健委《7岁-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正式发布,为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该标准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70分钟有氧运动为基础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抗阻运动,以及每天不超过2小时的视屏时间。

  人之魅力不止于身高

  国之强大更在其内核

  提高人的健康素质

  青少年是黄金期与其焦虑那几厘米不如在身体素质上多下功夫 拒绝“脆皮”从我做起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来源:潮新闻编辑:薄勋

  审核:孙达

  统筹:孙佳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