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关于尔滨“初代顶流”,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4-01-13 21:03

点击观看视频

  “人家小砂糖橘

  都回广西老家等快递了

  黑龙江都拿特产蔓越莓

  当回礼往南方寄了

  其实说起特色水果

  尔滨的还有个‘初代顶流’

  ↓

  冻梨!”

  还记得哈尔滨

  是从啥时候起

  被称为“尔滨”的吗?

  是从冻梨

  这种能砸钉子的北方“硬汉式”水果

  被切片摆盘,以花一样的品相

  招徕外地游客

  引得本地人大呼:

  “尔滨呐,你让我感到陌生时开始的

  一开始,这种摆盘

  只是为了服务初来乍到

  对冻货吃法不甚熟悉的南方“小金豆”

  毕竟……

  愣是让游客们凭一“嘴”之力

  把冻梨吸成“冻梨.zip

  这就不光费嘴了

  对肺活量也是种考验

  左边这位的“冻梨压缩包”还算大小合适,右边这个……

  难怪有网友发问:

  “我那行李能不能帮我抽个真空?

  网友可以开玩笑

  尔滨却不忍心让游客费劲

  后来这冻梨的“造型设计”

  甚至随着服务意识的飞速升级

  逐渐“卷”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眼瞅着十六宫格都要装不下了

  啥?你说右上角混入了

  一个奇怪的造型

  不是摆盘,是“挂杯”?

  来,上个大图!

  这是“冻梨特饮”的一种

  最近内卷大潮从“吃冻梨”

  涌向了“喝冻梨”

  冻梨美式、冻梨拿铁

  制霸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咖啡界不说

  又有“冻梨·花”泡的茶横空出世

  惊艳了游客的同时

  更惊呆了本地人:

  “切块儿切片儿也就算了

  这咋还雕上花儿了?”

  “冻梨自个儿也没想到

  有朝一日能这么高雅吧?”

  雅致的冻梨雕花

  还“吃喝两用”,文武双全

  文能杯中绽开芬芳

  武能孜然辣椒全放

  这种“神秘”的新吃法

  甚至还有甜口、咸口可供选择

  让本地人直呼:

  ”谱了!

  事实证明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尔滨做不到

  冻梨雕花之后

  带有冻梨和奶油夹心的

  冻梨蛋糕又上了热搜

  “冻梨蛋糕” 图片来源:抖音@哈尔滨面包的日尝

  至此,冻梨“已成艺术”

  网友感慨:

  尔滨呐,你对游客

  是不是有点儿“溺爱 了?

  有关冻梨的“神展开”

  已经梳理得差不多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初

  来看看“冻梨”为什么能成为

  尔滨乃至整个大东北的“顶流”

  当然还有一个更严肃的问题

  在成为“艺术品”之前

  这玩儿到底咋吃啊?

  冻梨的起源

  东北地区的冬天漫长寒冷

  从进入11月到转年3月前后

  气温基本都处在零下“冷冻区”

  出了屋儿,外面就是天然“大冰箱”

  而且现在家用的冰箱

  冷冻室温度一般才零下18摄氏度

  东北的冬天却能冷到

  零下二十甚至零下三十多度

  这样的超低温可以达到

  冰封鲜甜的“速冻”效果

  如此特殊的气候条件

  加上过去冬天能吃着的东西有限

  在东北,冻点儿啥是储备

  不冻点儿啥是浪费

  因此,当地人素有爱吃冻货的习俗

  冻梨、冻柿子、冻黄桃都是个中翘楚

  冻梨的历史追溯起来足有一千多年

  辽代的契丹人就开始吃了——据文献记载,契丹人将秋季野生梨果实采集后,置于寒冷的户外,用冰雪覆盖,将其冻实,冻藏起来,以便在冬季食用。

  吃了一千多年

  总结了这么多经验

  那啥梨冻出来最好吃呢?

  一般人的答案是

  ……

  当地产啥梨就冻啥梨

  但我们那一万字的素材里

  还真有农科人员关于

  冻梨品种的分析研究

  图源:王阳,王文辉,佟伟等.基于色香味与质地的冻梨品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上图就是科研人员证实的

  三种品质较好的冻梨

  从左到右分别是

  冻南果梨、冻尖把梨、冻花盖梨相关研究显示,经过冻藏后,三种冻梨的香气变淡,单糖、单酸组分含量有变化,但 总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总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冻花盖梨、冻尖把梨的表现尤其明显。冻藏过程中,冻梨的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与氧气结合,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发生 酶促褐变形成有色物质,这就是冻梨表皮为黑色的原因。

  小编试着解释了一下

  科研人员的意思

  大概就是告诉我们

  这梨一冻完,虽然香味儿淡了

  但酸味儿也淡了

  只剩下“嘎嘎甜”

  与鲜梨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这份舌尖上的甜蜜

  那冻黑的皮儿

  磕碜点儿就磕碜点儿吧

  冻梨的“传统吃法”

  知道了冻梨为啥好吃

  终于可以说说

  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是咋吃冻梨的了

  关键的步骤,在于一个字

  “缓”(当地人读一声,huān

  简单来说

  “缓”就是用凉水浸泡冻梨

  “缓缓地”解冻

  以避免化冻过程中失水过快过多

  把冻梨整得干巴巴的

  失去了“灵魂”

  心急吃不着好冻梨

  如果你能抽出耐心

  “缓冻梨”就是个很美妙的过程

  冻梨果肉的冰点低于零度

  泡在冷水里,因为冷热交换

  冻梨表面会形成一层晶莹的冰壳

  用勺儿把冰壳敲碎了即可食用

  在很多东北孩子的记忆中

  给冻梨去冰壳

  也算是一桩童年趣事

  咔咔把冰敲开

  再把质地变得柔软的“黑梨”

  咬开一个角

  就可以边嘬汁水边吃果肉

  品尝沁凉清甜的“冬日特供”啦!

  有尔滨网友表示

  如果冻梨“缓”到位了

  能切开拿勺儿舀着吃

  口感犹如冰沙

  可谓美味的最高境界

  文艺作品中的冻梨

  东北作家常写冻梨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过

  迟子建在她的散文里写过

  前年那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

  “东北风”电视剧《人世间》里

  冻梨也是经常出镜的

  “年货果品”“冬日一盼”

  冻梨当然

  不光见诸东北作家笔端

  我们在草地周刊11年前的报道里

  翻到了爱研究“京味儿”“京范儿”的

  文化学者崔岱远写的冻梨——

  如今,尔滨带火了东北文旅

  “卷上天”“梨大谱”的各种吃法

  其实是当地人在想方设法地

  将昔日黑土地上“特有的快乐”

  分享给八方来客

  11个“小砂糖橘”来东北游学的时候

  网友为了核对人数

  做了上面这张图

  守护孩子们的警察叔叔

  一人头上顶了个大冻梨

  乍看有点想笑,细想又很有理——

  叔叔们对小朋友的保护

  可不就是主打一个:

  贴身行“dòng”,寸步不“”?

  “外表粗犷不羁,内心柔软细腻”

  如果以这十二个作为文章结尾

  您猜我们是在形容啥?

  冻梨、尔滨、

  还是可爱的东北人?

  “莫言个头小,雪后冻梨白”。

  更多精彩推荐

 

  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编辑:薄勋

  审核:孙达

  统筹:孙佳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