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放弃大城市生活回村当“新农人” 他在稻下播种“兴农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放弃大城市生活回村当“新农人” 他在稻下播种“兴农梦”

来源:中国青年网2022-10-02 12:12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张心觉)“这么好的大米,咋就不好卖?咱能不能把这好东西让大家都尝到?”跟着父亲穿梭在金黄色的稻田间,听见父亲捧着颗粒饱满的稻穗喃喃自语,在外闯荡多年的陈刚心里一酸,“我要回家种地,让村里的好大米卖上好价钱。”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已小有成就的陈刚回到家乡——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成为一名“新农人”。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今年长势。刘释诚 摄

  回归初心地,“乡村比城市更需要我”

  “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回来,因为家乡更需要我。”1985年出生的陈刚,从小就与黑土地打交道,跟着父亲在稻田里春种秋收,直到19岁,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学。

  同许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陈刚毕业后选择留在西安,开起房屋中介连锁店,还开了一家家政公司,就在他事业小有成就时,父亲的一句话触动了他。

  每年国庆节前后,是水稻收割的季节,陈刚会回到政久村看望父母,他陪着父亲到稻田里看水稻的长势,感受丰收的喜悦。“咱们家这么好的大米,就是卖不上价钱,太可惜了。”每次看到年迈的父亲望着家里金黄色稻田感慨,陈刚心里都不是滋味。2016年,他下定决心:回家种地,解开父亲的心结。

  陈刚父亲是村里的种稻能手,加上与五常大米同纬度、同一水源地的优势,政久村种出的大米品质很高,可是销售一直不太理想。“我在城里打拼多年,有销售经验,为啥就不能用在建设家乡上呢?”于是,陈刚踏上返乡路。

  他知道,家乡更需要他这样的有文化、有见识、有闯劲的年轻人。

  陈刚介绍合作社水稻种植情况。刘释诚 摄

  搭建致富桥,“合作社+电商”让政久大米“走出去”

  回到村里,陈刚立即“招人”,他给中学同学打电话:“我回家创业了,你能不能帮我一把?”同样大学毕业,在城里有工作的同学在他的劝说下,辞掉工作来到政久村,跟他一起种水稻、卖大米,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好帮手。

  接手父亲创办的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陈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工水稻。“直接卖水稻利润太低,我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做包装、做品牌、做有机认证。”陈刚说。

  他先后注册“淼谷”、“老赵广”、“陈季马车”等商标品牌,同时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一方面选择优良的稻种,一方面科学种植增加产量。在合作社鼎盛时期,种植水稻3800余亩,其中有机水稻1000亩,年产2300吨。

  陈刚开拓线上销售平台。受访者供图

  为做好大米销售,陈刚响应“互联网+”战略,参与到县域电商经济发展中,入驻双城区电商产业园,经过“孵化”和学习,开辟多个线上销售平台,打造“互联网+电商”的产业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实施“产品溯源”,提升品牌价值,解决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问题。

  同时,陈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参加各大展会,推介家乡大米,与客户签约,稳定线下销售渠道,为合作社打开更广阔的销路。

  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过去的300平方米简易厂房发展为集办公区、展示区、加工区、化验室和仓储库房为一体的占7000余平方米的规模化基地,政久村的大米也成为当地知名的优质农业品牌。

  终于,陈刚让政久村的大米卖上好价钱。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情况。刘释诚 摄

  耕种“智慧田”,让更多的乡亲种好地卖好粮

  这几年,在借力合作社和电商渠道的探索中,陈刚意识到,发展乡村经济不能光有一腔热诚,还需要不断为乡亲种好地卖好粮探出更多的“智慧路”,耕种“智慧田”。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刚开始付诸实践。去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为做好水稻瘟病防控工作,陈刚与当地农技中心沟通,为政久村的14000亩水田提供免费无人机作业,排除稻瘟病的风险,直接为村民直接节省资金40余万元。

  同样是在去年,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实训基地”,免费为村民提供各种农作物从种植到网络销售的全方位的培训。“去年我们培训了300多人,效果不错,今年我们计划培训500人,让更多的村民种好地卖好粮。”陈刚说。

  “下一步,我准备对玉米、大米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建立食品厂,打造属于政久村的食品品牌,这样能增加粮食的附加值,也能让更多的村民留下来,大家一起挣钱,把政久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陈刚说。

  “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反哺养育自己的黑土地。”作为双城区青联委员,陈刚同样收获了黑土地的“回报”,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优保供先锋”“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业人”“新型职业农民”“劳动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像陈刚一样的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资源和视野回到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顶梁柱”和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农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与勇气,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同样可以大展拳脚,贡献青春力量。”陈刚说。(记者张心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