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放弃大城市生活回村当“新农人” 他在稻下播种“兴农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放弃大城市生活回村当“新农人” 他在稻下播种“兴农梦”

来源:中国青年网2022-10-02 12:12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张心觉)“这么好的大米,咋就不好卖?咱能不能把这好东西让大家都尝到?”跟着父亲穿梭在金黄色的稻田间,听见父亲捧着颗粒饱满的稻穗喃喃自语,在外闯荡多年的陈刚心里一酸,“我要回家种地,让村里的好大米卖上好价钱。”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在城市里已小有成就的陈刚回到家乡——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成为一名“新农人”。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今年长势。刘释诚 摄

  回归初心地,“乡村比城市更需要我”

  “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回来,因为家乡更需要我。”1985年出生的陈刚,从小就与黑土地打交道,跟着父亲在稻田里春种秋收,直到19岁,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学。

  同许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陈刚毕业后选择留在西安,开起房屋中介连锁店,还开了一家家政公司,就在他事业小有成就时,父亲的一句话触动了他。

  每年国庆节前后,是水稻收割的季节,陈刚会回到政久村看望父母,他陪着父亲到稻田里看水稻的长势,感受丰收的喜悦。“咱们家这么好的大米,就是卖不上价钱,太可惜了。”每次看到年迈的父亲望着家里金黄色稻田感慨,陈刚心里都不是滋味。2016年,他下定决心:回家种地,解开父亲的心结。

  陈刚父亲是村里的种稻能手,加上与五常大米同纬度、同一水源地的优势,政久村种出的大米品质很高,可是销售一直不太理想。“我在城里打拼多年,有销售经验,为啥就不能用在建设家乡上呢?”于是,陈刚踏上返乡路。

  他知道,家乡更需要他这样的有文化、有见识、有闯劲的年轻人。

  陈刚介绍合作社水稻种植情况。刘释诚 摄

  搭建致富桥,“合作社+电商”让政久大米“走出去”

  回到村里,陈刚立即“招人”,他给中学同学打电话:“我回家创业了,你能不能帮我一把?”同样大学毕业,在城里有工作的同学在他的劝说下,辞掉工作来到政久村,跟他一起种水稻、卖大米,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好帮手。

  接手父亲创办的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后,陈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工水稻。“直接卖水稻利润太低,我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做包装、做品牌、做有机认证。”陈刚说。

  他先后注册“淼谷”、“老赵广”、“陈季马车”等商标品牌,同时与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一方面选择优良的稻种,一方面科学种植增加产量。在合作社鼎盛时期,种植水稻3800余亩,其中有机水稻1000亩,年产2300吨。

  陈刚开拓线上销售平台。受访者供图

  为做好大米销售,陈刚响应“互联网+”战略,参与到县域电商经济发展中,入驻双城区电商产业园,经过“孵化”和学习,开辟多个线上销售平台,打造“互联网+电商”的产业运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实施“产品溯源”,提升品牌价值,解决大米“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问题。

  同时,陈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参加各大展会,推介家乡大米,与客户签约,稳定线下销售渠道,为合作社打开更广阔的销路。

  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过去的300平方米简易厂房发展为集办公区、展示区、加工区、化验室和仓储库房为一体的占7000余平方米的规模化基地,政久村的大米也成为当地知名的优质农业品牌。

  终于,陈刚让政久村的大米卖上好价钱。

  陈刚在稻田里查看水稻情况。刘释诚 摄

  耕种“智慧田”,让更多的乡亲种好地卖好粮

  这几年,在借力合作社和电商渠道的探索中,陈刚意识到,发展乡村经济不能光有一腔热诚,还需要不断为乡亲种好地卖好粮探出更多的“智慧路”,耕种“智慧田”。

  有了这样的想法,陈刚开始付诸实践。去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为做好水稻瘟病防控工作,陈刚与当地农技中心沟通,为政久村的14000亩水田提供免费无人机作业,排除稻瘟病的风险,直接为村民直接节省资金40余万元。

  同样是在去年,政久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实训基地”,免费为村民提供各种农作物从种植到网络销售的全方位的培训。“去年我们培训了300多人,效果不错,今年我们计划培训500人,让更多的村民种好地卖好粮。”陈刚说。

  “下一步,我准备对玉米、大米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建立食品厂,打造属于政久村的食品品牌,这样能增加粮食的附加值,也能让更多的村民留下来,大家一起挣钱,把政久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陈刚说。

  “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反哺养育自己的黑土地。”作为双城区青联委员,陈刚同样收获了黑土地的“回报”,他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优保供先锋”“哈尔滨市新一代创业人”“新型职业农民”“劳动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像陈刚一样的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资源和视野回到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顶梁柱”和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农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扎根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与勇气,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同样可以大展拳脚,贡献青春力量。”陈刚说。(记者张心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