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九三大豆“豆”志昂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九三大豆“豆”志昂扬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2022-09-13 18:34

  九月,广袤的豆田里一串串豆荚挂满枝头。进入成熟期的大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记者了解到,今年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着力扩面增产,在原定22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基础上,扩大大豆种植面积36万亩,大豆种植总面积256.18万亩,经测产,大豆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总产可达49万吨,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豆”志昂扬增扩种提产能,这么做,底气何在?

  大豆收获场景(郭皓/摄)

  智慧“芯片”大豆种子有来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种子研发实力,就掌握了粮食的话语权,九三分公司为土地植入智慧“芯片”。

  一颗“金豆子”的背后,蕴藏着多个“科技范”。2022年,九三分公司围绕大豆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建设大豆产业协同创新高地。重点建设“三个平台”,构建“一个机制”。“三个平台”即推进“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九三工作站”建设,为专家团队驻扎大豆生产一线搭建科研平台;健全栽培、植保、土肥、农机、加工等各领域专家联合协作机制,为大豆优质高效技术的集成推广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技术研发者(体系岗站专家)与农技推广队伍的技术互动交流机制,为大豆集成技术的落地应用搭建推广平台。构建“一个机制”即“科研-示范-推广”无缝链接机制,实现技术研发者、技术本土化加工与传播者、最终技术用户的共赢目标。

  田间调查(张安宏/摄)

  十五年来,九三分公司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九三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九三工作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岗位专家提供研发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体系技术研发优势,九三规模化、标准化和理念优势,相互推进,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补短板,解决生产急需技术问题和长远技术需求,让专家的科研成果落地九三,助力九三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推动九三大豆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筛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精歌+噻虫嗪种衣剂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示范,无人机遥感技术示范,数字农业平台等工作,建立可复制绿色增产技术种植模式。

  “十三五”以来,九三科研所审定新品种7个,2019年-2021年九研2号在建边农场累计推广20000亩,可作为黑龙江省六积温带主栽品种,也可作为四、五积温带备灾品种。2021年,“伙伴行动”示范1272亩,品种龙垦3401,平均亩产272.2公斤,创造了高寒地区大豆高产典型。

  春播时期机车作业(张天露/摄)

  多年来,九三试验站站长张安宏和团队一直奔波于试验地、实验室和生产田之间,每年秋天从试验田里收获的几千份育种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考种、测产、品质检测、数据分析等工作,形成试验总结报告。破译育种“密码”,使大豆提质增产,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

  由于扩种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出现重茬现象,为了保证提高单产,今年,在主要种植品种基础上,九三分公司重点选育和筛选突破性品种,打造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在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设置大豆良种选育试验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试验适宜大豆品种90余个,示范推广龙垦3401、九研13、九研17、中黄902、中黄909、龙垦3092、黑科60等新品种。

  成熟期的大豆(魏强/摄)

  健身防病 大豆扩种有秘籍

  “病虫害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也少了,但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却有所提高,玉米大豆轮作的种植模式真的是太好了。”嫩北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徐民高兴地说。

  在试验田地块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重茬和迎茬使土壤养分的非均衡消耗,土壤中水解氮和速效钾明显减少,锌硼成倍降低,土壤酶活性下降。并且导致土壤中大豆根系分泌物的积累产生“自毒”作用,严重抑制大豆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使土壤中磷、钾养分过度偏耗,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减少,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同时,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害加重,会影响大豆的产量。

  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科研攻关提升大豆品质

  近年来,九三分公司通过增施有机肥、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健身防病等多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轮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香饽饽”。

  与科研相适应的是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作为大豆的主产区,多年来,九三分公司在400万亩肥沃黑土耕地上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本区域实际条件的现代农业种植“经”。

  大豆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俗称“大垄密”,这是九三分公司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种植技术。该技术采用秋起大垄、宽台密植、垄底深松、精量点播等综合配套技术,比常规措施增产10%~15%左右。

  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的优化基于规范、标准、科学的田间管理模式,体现在大豆-玉米-杂粮三区合理轮作、秋整地秋起垄、大豆高产抗逆品种的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方面。2021年在灾情叠加的情况下,九三分公司依然取得了大豆最高亩产246.4公斤的好成绩,大豆百粒重比往年增加2-4克,蛋白也提高了2-3个百分点。

  机车整装待发(王晓禹/摄)

  科研“钥匙”为大豆扩种“解锁”

  “大豆扩种面临着部分地块重茬问题,产生病虫害几率相对较大,可能会影响大豆产量和效益。”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张传文介绍说。

  为此,该分公司春耕前专门召开了落实国家促进大豆和油料作物增产专题研讨会,相关人员面对面研讨大豆扩种可能产生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法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同时制定和出台2022年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各农场有限公司大豆生产工作,促进大豆增产提质增效。

  为突破单产瓶颈,九三分公司结合实际创建了11个百亩高产攻关田,与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紧密对接,聚焦大豆新品种创制,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真正把大豆产业科技发展和专家团队联合在一个产业链里,联合在一个示范田里。

  为确保大豆提质增效,九三分公司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轮作条件下均衡减肥固氮技术研究。

  开展实验项目(郭皓/摄)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面积8.4亩,开展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包衣减氮增效技术示范。一是常规施肥;二是根瘤菌包衣,氮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施30%,磷钾肥用量同常规施肥;三是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包衣,氮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施30%,磷钾肥用量同常规施肥。”张安宏说,通过田间性状调查、盛花期田间采样测量大豆根瘤干重和成熟期测产,使用根瘤菌包衣和复合包衣均有利于增加根瘤数量,提高大豆固氮能力,促进根系生长,实现减肥不减产绿色种植的良好效果。

  大豆既扩面积又增产,科技因素是关键。今年分公司建设示范田112个,建设核心区4590亩,与高校、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合作示范应用新技术21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项目82项,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用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了大豆产能。

  初步预计,今年分公司大豆平均亩产突破200公斤,总产可达49万吨,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创下了同纬度地区领军水平。(通讯员陆艳红 王晓禹 记者 姜斌 刘畅)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