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九三大豆“豆”志昂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九三大豆“豆”志昂扬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2022-09-13 18:34

  九月,广袤的豆田里一串串豆荚挂满枝头。进入成熟期的大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记者了解到,今年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着力扩面增产,在原定22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基础上,扩大大豆种植面积36万亩,大豆种植总面积256.18万亩,经测产,大豆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总产可达49万吨,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

  “豆”志昂扬增扩种提产能,这么做,底气何在?

  大豆收获场景(郭皓/摄)

  智慧“芯片”大豆种子有来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种子研发实力,就掌握了粮食的话语权,九三分公司为土地植入智慧“芯片”。

  一颗“金豆子”的背后,蕴藏着多个“科技范”。2022年,九三分公司围绕大豆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建设大豆产业协同创新高地。重点建设“三个平台”,构建“一个机制”。“三个平台”即推进“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九三工作站”建设,为专家团队驻扎大豆生产一线搭建科研平台;健全栽培、植保、土肥、农机、加工等各领域专家联合协作机制,为大豆优质高效技术的集成推广搭建工作平台;完善技术研发者(体系岗站专家)与农技推广队伍的技术互动交流机制,为大豆集成技术的落地应用搭建推广平台。构建“一个机制”即“科研-示范-推广”无缝链接机制,实现技术研发者、技术本土化加工与传播者、最终技术用户的共赢目标。

  田间调查(张安宏/摄)

  十五年来,九三分公司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九三综合试验站、岗位专家九三工作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岗位专家提供研发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体系技术研发优势,九三规模化、标准化和理念优势,相互推进,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补短板,解决生产急需技术问题和长远技术需求,让专家的科研成果落地九三,助力九三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推动九三大豆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筛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精歌+噻虫嗪种衣剂拌种防治大豆根腐病示范,无人机遥感技术示范,数字农业平台等工作,建立可复制绿色增产技术种植模式。

  “十三五”以来,九三科研所审定新品种7个,2019年-2021年九研2号在建边农场累计推广20000亩,可作为黑龙江省六积温带主栽品种,也可作为四、五积温带备灾品种。2021年,“伙伴行动”示范1272亩,品种龙垦3401,平均亩产272.2公斤,创造了高寒地区大豆高产典型。

  春播时期机车作业(张天露/摄)

  多年来,九三试验站站长张安宏和团队一直奔波于试验地、实验室和生产田之间,每年秋天从试验田里收获的几千份育种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考种、测产、品质检测、数据分析等工作,形成试验总结报告。破译育种“密码”,使大豆提质增产,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

  由于扩种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出现重茬现象,为了保证提高单产,今年,在主要种植品种基础上,九三分公司重点选育和筛选突破性品种,打造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在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设置大豆良种选育试验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试验适宜大豆品种90余个,示范推广龙垦3401、九研13、九研17、中黄902、中黄909、龙垦3092、黑科60等新品种。

  成熟期的大豆(魏强/摄)

  健身防病 大豆扩种有秘籍

  “病虫害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也少了,但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却有所提高,玉米大豆轮作的种植模式真的是太好了。”嫩北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徐民高兴地说。

  在试验田地块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重茬和迎茬使土壤养分的非均衡消耗,土壤中水解氮和速效钾明显减少,锌硼成倍降低,土壤酶活性下降。并且导致土壤中大豆根系分泌物的积累产生“自毒”作用,严重抑制大豆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使土壤中磷、钾养分过度偏耗,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减少,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同时,根腐病、胞囊线虫病、霜霉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害加重,会影响大豆的产量。

  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科研攻关提升大豆品质

  近年来,九三分公司通过增施有机肥、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健身防病等多种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轮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香饽饽”。

  与科研相适应的是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作为大豆的主产区,多年来,九三分公司在400万亩肥沃黑土耕地上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本区域实际条件的现代农业种植“经”。

  大豆大垄高台密植栽培技术,俗称“大垄密”,这是九三分公司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种植技术。该技术采用秋起大垄、宽台密植、垄底深松、精量点播等综合配套技术,比常规措施增产10%~15%左右。

  生产方式和种植技术的优化基于规范、标准、科学的田间管理模式,体现在大豆-玉米-杂粮三区合理轮作、秋整地秋起垄、大豆高产抗逆品种的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方面。2021年在灾情叠加的情况下,九三分公司依然取得了大豆最高亩产246.4公斤的好成绩,大豆百粒重比往年增加2-4克,蛋白也提高了2-3个百分点。

  机车整装待发(王晓禹/摄)

  科研“钥匙”为大豆扩种“解锁”

  “大豆扩种面临着部分地块重茬问题,产生病虫害几率相对较大,可能会影响大豆产量和效益。”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张传文介绍说。

  为此,该分公司春耕前专门召开了落实国家促进大豆和油料作物增产专题研讨会,相关人员面对面研讨大豆扩种可能产生的问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法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同时制定和出台2022年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导各农场有限公司大豆生产工作,促进大豆增产提质增效。

  为突破单产瓶颈,九三分公司结合实际创建了11个百亩高产攻关田,与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紧密对接,聚焦大豆新品种创制,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真正把大豆产业科技发展和专家团队联合在一个产业链里,联合在一个示范田里。

  为确保大豆提质增效,九三分公司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轮作条件下均衡减肥固氮技术研究。

  开展实验项目(郭皓/摄)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面积8.4亩,开展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包衣减氮增效技术示范。一是常规施肥;二是根瘤菌包衣,氮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施30%,磷钾肥用量同常规施肥;三是根瘤菌与促生菌复合包衣,氮肥用量比常规施肥减施30%,磷钾肥用量同常规施肥。”张安宏说,通过田间性状调查、盛花期田间采样测量大豆根瘤干重和成熟期测产,使用根瘤菌包衣和复合包衣均有利于增加根瘤数量,提高大豆固氮能力,促进根系生长,实现减肥不减产绿色种植的良好效果。

  大豆既扩面积又增产,科技因素是关键。今年分公司建设示范田112个,建设核心区4590亩,与高校、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合作示范应用新技术21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项目82项,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用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了大豆产能。

  初步预计,今年分公司大豆平均亩产突破200公斤,总产可达49万吨,单产和总产均有望突破历史,创下了同纬度地区领军水平。(通讯员陆艳红 王晓禹 记者 姜斌 刘畅)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