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哈工大黄志伟课题组在《科学》发文揭示人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哈工大黄志伟课题组在《科学》发文揭示人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08-19 16:34

  8月18日,我校生命学院/生命科学中心黄志伟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题为《两种亚型的人类B细胞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s of two human B cell receptor isotypes)的研究文章,揭示了BCR复合物亚基的组装、识别机制,以及发现不同亚型BCR尽管在膜内具有保守的组装模式,然而在胞外却具有不同的组装模式。

  人类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和B细胞)在病原感染、癌症发生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T、B细胞分别通过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信号,把信号跨膜传递至胞内,激活T、B细胞的免疫反应。T、B细胞受体属于一类由多个蛋白组成的最复杂的细胞受体,对T、B细胞的发育、分化、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CR和BCR复合物信号转导,免疫激活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问题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

  人类B细胞受体有5种亚型,在该研究中,该课题组解析了人IgG和IgM两种亚型的BCR复合物结构,BCR复合物结构包含了一个膜结合形式的免疫球蛋白(mIg)同源二聚体,用于识别抗原,以及一个膜结合形式的Igα/β(CD79α/CD79β)异二聚体,用于信号传递(化学计量比为1:1)。其中,mIg二聚体包含了Fab和Fc结构域、连接肽(CPs)和跨膜(TM)螺旋,Igα/β结构由两个胞外Ig样结构域、CPs和TM螺旋组成。IgG和IgM-BCR复合物的组装分别由胞外的IgG-Cγ3和IgM-Cμ4与Igα/β的Ig样结构域,以及连接肽、跨膜螺旋承担。课题组通过两个亚型的结构比较发现,mIgG和mIgM的跨膜螺旋区通过保守的疏水和极性作用与Igα/β 结合。相比之下,在胞外区域,IgG-Cγ3和IgM-Cμ4分别通过“首尾相连”(head-to-tail)以及“肩并肩”(side-by-side)的模式与Igα/β的Ig样结构域结合,其中,Igα的CD loop 旋转了90度,分别与Cγ3和Cμ4结构域结合。结构上观察的不同亚型组装模式是否和活性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人IgG-和IgM-BCR复合物结构

  人IgG-和IgM-BCR复合物结构比较

  分泌型sIgM通常形成五聚体,但在膜结合的静息态BCR上只观察到IgM的单体状态。结构分析显示Igα的Ig样结构域和膜结合的IgM-Cμ4完全重合,从而解释了膜结合的静息态IgM-BCR为什么处于单体状态。BCR的激活通常伴随着BCR多聚体的形成,静息状态下,由于Igα/β的Ig样结构域与Cμ4或Cγ3结合,在空间上阻断了mIg寡聚化,而当抗原结合后可能会对Fab结构域施加机械力,以触发mIg_Fc的结构变化,从而释放被Igα/β占据的Cγ3或Cμ4的寡聚体界面,导致BCR分子形成寡聚体启动下游信号转导,其潜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电子密度分析分别在IgG和IgM-BCR上清晰地鉴定出6个和14个糖基化位点。

  分泌型sIgM和膜结合型mIgM-BCR复合物结构比较

  上述数据不仅解析了长久以来关于BCR结构与组装机制之谜,且对认识BCR启动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靶向BCR的免疫疗法用于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关键结构基础。

  同期《科学》(Science)“观点(Perspective)”栏目发表了评论文章《揭开B细胞受体结构面纱——分子结构为理解和控制B细胞受体活性提供了路径》(Unveiling the B cell receptor structure - Molecular structures provide a road map fo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B cell receptor activation),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在人免疫细胞受体的结构与分子机制研究方面,黄志伟课题组首先通过解决TCR、BCR复合物的动态复杂性等技术问题,解析人TCR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TCR复合物的亚基组装、识别机制(Nature, 2019)。课题组通过进一步解析高分辨率的TCR复合物结构,发现TCR跨膜区域存在“胆固醇结合通道”(Molecular Cell, 2022),胆固醇分子结合于该通道抑制TCR激活,通过去除胆固醇分子引起TCR组成型激活,揭示了TCR激活的结构基础,从而提出TCR的“胆固醇——门栓”控制理论,为理性设计靶向TCR调控T细胞活性的免疫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我校生命学院/生命科学中心黄志伟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生命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马新宇、朱玉威副研究员、董德博士、陈彦博士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生命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书博、张帆研究员、郭长友博士等参与该研究的部分工作。本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腾讯科学基金、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基金的资助。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