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龙江林甸:从脱贫到奔富的两大“法宝”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黑龙江林甸:从脱贫到奔富的两大“法宝”

来源:黑龙江日报2022-06-29 08:50

  在全县的共同努力下,畜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楠 李民峰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有一片曾经是贫瘠的。

  “盐碱地,涝洼塘,干种地,不打粮。”作为当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大自然给予林甸的恩赐并不多。

  “下雨就内涝,不下雨就旱。不管多大马力的车,进到地里就会误住出不来。”对此记忆深刻的姜广猛,如今是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没别的办法,我们只能认准一条道,硬干出来!”

  林甸人果真干出来了:

  工业方面,规上企业33家,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13亿元,同比增长45.48%;

  畜牧业,2021年,产值35.48亿元。全县奶牛规模牧场发展到33处,奶牛规模牧场数量、日交售生鲜乳量、生鲜乳质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26年的国家级贫困县成功逆袭后,正在一路高歌。

  从1家“掌中宝”到33家规上企业

  2017年以前,林甸县还是全省63个县城中唯一一个没有工业园区的县份,仅靠伊利一家“掌中宝”企业苦苦支撑。

  转机出现在2016年初,新一届县委班子提出强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立县、产业兴县”三大战略,累计投资近5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提升招商吸引力和项目承载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赴北京、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县委书记晋伟更是创造了“5天跑了7个省,对接11家企业”的超强纪录。

  能力转化实力,作风也是资源。

  大自然没给林甸优越的资源,林甸人就创造人工的禀赋。

  自黑龙江林甸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从“园区领导包保、牵头科室负责、相关科室配合”“一个企业(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大原则,到“店小二”“私人定制”“一分钟响应”的细节创造,林甸人为服务园区建设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才智。

  2017年,林甸工业园区规划建设;2019年,升格为管辖面积最大省级经开区;2021年,园区规上企业33家,主营业务收入50.05亿元,税收收入8855.01万元。

  为了给企业最优越的环境,林甸人上下同心。牧原公司4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要办理屠宰证,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与大庆市有关部门协调。而就在此前一个月,为了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园区更是租用了数辆大客车,专门往返上千公里接回因疫情延隔在辽宁铁岭的281名培训工人。

  这几天,经开区服务中心主任赵敏正亲自带着昌林盛业公司的人员多次往返大庆海关,目标就是让昌林盛业的木耳走出国门。

  “畜牧无小事”抓出东北第一

  “培育壮大立县兴县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强调要推进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不久前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党代表、大庆市林甸县委书记晋伟再次阐明了“畜牧强县”战略。

  近年来,林甸县大力发展畜牧立县主导产业,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奶牛存栏量、日产生鲜乳量居东北地区第一、全国前列,2022年被纳入“国家级乳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所得。

  “畜牧的事,在林甸无论多小都是最大的事。”这一点姜广猛深有体会。

  62岁的于永学是花园镇永兴牧场的老板,眼看着林甸的畜牧业发展前途无量,就琢磨着扩大牧场规模,但两道“坎儿”却难住了他。

  按照原来省里计划拟定的扶持政策,扩群3000头奶牛远达不到享受优惠补贴的最低数目。为了帮于永学过这第一道“坎儿”,姜广猛在今年初跑到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疫情期间又是十几次电话沟通,终于争取到增加3000头就能享受补贴的优惠政策。面对每增加1000头补贴500万元的“诱惑”,于永学又动了干脆扩群到10000头的念头。

  土地审批碰到纠纷,是于永学的第二道“坎儿”。县委书记晋伟听说情况,专门召开了两个小时的专题会,主管县长、财政局长、畜牧局长、镇长,全部出席。“大家不知道奶牛扩群对林甸意味着什么吗?大家不知道盘子越大就越有话语权吗?”晋伟当场决定,专门针对此事,镇长向主管县长一天一汇报,主管县长向书记一周两汇报,直到事情解决为止。于永学的第二道“坎儿”就这样迈过去了。

  在姜广猛看来,这并不意外,就因为在林甸“畜牧无小事”。他的手机里每天都会接到牧场管理服务组给他发来的关于牧场管理方面的信息,四年来已经有几千条。“我们有两个小组,牧场管理服务组和奶业生产管理办公室。不论是谁,只要说起畜牧养殖都是半个专家。”

  付出如愿换来了回报。

  目前,全县奶牛规模牧场发展到33处,其中万头奶牛牧场1处,5000头以上牧场8处,存栏奶牛9.03万头,日交售鲜奶量1000吨;建成并投产生猪规模养殖场4个,年出栏规模总量达60万头,年屠宰300万头生猪肉食品加工厂,今年六月投产运营;建设了年屠宰加工1000万只肉兔加工和年提供25万只种兔的繁育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肉兔养殖基地10处,年出栏规模总量达500万只,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出口欧盟的肉制品企业。

  “奶业百亿产业集群、生猪双百亿产业集群、肉兔双十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实现呼之欲出。

  把贫穷永远封印在过去的记忆里

  孔德超踏查水线比往年轻松了很多,这个年轻人一年前刚刚当选永远村的村委会主任,但带领村民排水治涝却是从三年前开始的。

  “这里是洼地,一下雨,全林甸的水都汇到这里,最严重的年份七八成都泡在水里,根本种不上地。” 2019年,立志建设家乡的年轻学子孔德超毕业回来当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里的水患让他忧在心头,那时开始他带领伙伴村里村外踏查水线,打通“毛细血管”。三年来,沟沟渠渠挖来引去,清淤疏通反反复复,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水患大幅减产、绝产的现象基本没再出现,群众对种地有了信心,投入有所增加,亩产由700斤涨到了1200斤,最多的涨到了1700斤。乐观的景象在今年的春天被打破,由于去年秋冬降水量较大,导致开春后内涝严重,春耕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刚刚看到希望的永远村再次面临困境。那段时间的孔德超一筹莫展。“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群众的困难牵动了上级组织的心,也牵动了驻村工作队员的心。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永远村委会在多通边沟、深挖淤泥的基础上,建设庆南、庆西两条排干渠,同时在排干渠下方增建泵站,最终形成排涝网络。水患,终于盼来了一劳永逸解决的希望。“今年的地已经都种完了。等到在市县两级支持下,把两条干渠完全接通之后,情况就更乐观了。”

  回乡三年,治水三年。三年间,孔德超曾累瘫在踏查水线的路上,也曾从坍塌的大坝上跌落进没胸的洪水,是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深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如今终于有了“多余”的时间,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打造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他心头的一件大事。他开始重修村委会,琢磨打造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他希望永远村已经丰衣足食的老百姓,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富足多彩。“我们这里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包括综治中心。修好后,老人们可以来这里下下棋,聊聊天。”

  和绝大多数林甸人的记忆一样,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孔德超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穷。为了摆脱贫穷,他的前辈们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四合乡的赵光,鹤鸣湖镇建设村的李晓东……他们正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韧劲,带领群众把贫穷永远封印在过去的记忆里。

  目标初步达成是2020年2月26日,林甸县作为我省最后脱贫的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退出贫困序列。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户脱贫退出3563户7432人。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证曾经的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丽娜现在心里最牢固的执念。两年来,她与领导和同事们想尽一切办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

  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他们探索建立了“四个三”防贫监测法,即明确村屯干部(网格员)、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是入户排查的“三个主体”,做到乡村常态排查、部门月度筛查、县级实地抽查“三查同步”,压实乡村主体、部门分工、县级统筹“三个责任”,坚持程序把握精准、认定纳入精准、帮扶措施精准“三个精准”,建立了部门信息推送和会商机制,对省市相关部门和县里行业部门每月推送的医疗、低保、特困供养、意外事故等数据信息,组织指导乡村进行入户核实。仅在今年,已经组织集中排查2次,共排查农户76000余户,拟纳入监测对象16户38人,消除风险6户9人。

  “想种地的种点啥、想养殖的养点啥、想务工的干点啥、想发展的帮点啥、有困难的给点啥。”实实在在的问题,紧紧扣住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多年来,林甸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政府+金融部门+奶牛牧场+脱贫户”奶牛项目帮扶模式,带动的脱贫户和监测户更是实现全覆盖。目前,累计为脱贫户和监测户发放收益金近4000万元。组织乡镇和畜牧局利用脱贫户和监测户小额信贷5437万元购买奶牛,在经营较好的规模牧场进行托养,带动1322户户均增收2467元。使用整合资金1.28亿元,实施了涵盖52个村的奶牛资产收益项目。

  另一个帮扶“新路径”是扶贫产品及相关平台的利用。目前,林甸认定扶贫产品134个,带动脱贫户2057户,户均增收800余元。在大庆市率先成立了由35家本土扶贫企业组成的扶贫产品协会,入驻扶贫832平台,上架农副产品1352款。扶贫产品协会及会员企业积极履行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社会责任,主动提取资金用于扶贫益贫。为了规范提取的扶贫资金使用,出台了《林甸县扶贫产品销售收益资金分配使用指导意见》。目前,扶贫产品线下线上累计销售1.2亿元,发放补助资金43.18万元,带动345户户均增收1251元。

  “这些年,能力和作风建设一直是林甸工作的重点,也是林甸赖以发展的基础。林甸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实现共同富裕只有靠党员干部踏实奋斗。”在林甸完成脱贫攻坚后,县委副书记杨晓明有了这样的体会。

  让他开心的是,刚刚摘帽两年,林甸县域经济排名今年一季度跃升为全省第11位。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