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龙江音乐文化在基础教育课堂的传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时事要闻 > 正文

黑龙江音乐文化在基础教育课堂的传承

来源:《大庆社会科学》2022-04-22 20:49

  《大庆社会科学》中国是一个拥有厚重人文传统的国度,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文化逐渐孕育生发,积淀至今所形成的深刻内涵已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性格里。黑龙江作为边疆文化大省,人们用劳动创造了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为落实摘要中《课标》要求,笔者以哈尔滨市基础音乐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课题组挖掘本土音乐特色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补充。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比赛、专家指导、实地考察、走进院团学习、送戏进校园等方式提升一线教师理论及艺术水平,立足让更多的本土音乐走进学生心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研究形成的“四位一体”(教材、教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量表)课题研究成果,为不断探寻课程实施、课程育人、课程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与策略。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堂中如何传承黑龙江地方特色音乐及文化。

  挖掘民歌关键要素,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民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人们表情达意、诉说生活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地域和民族的歌曲都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在民歌教学时,教师将聆听演唱和了解民族地域风土人情有机融合,立足全方位的感受民歌及其文化意涵。如在学习赫哲族民歌《幸福的生活》时,教师介绍生活在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歌词中少不了对江水、鱼儿的描述,“赫尼那”是它的典型衬词,而羽调式旋律,波浪式的高低起伏,似渔船在江面上飘荡。学生边演唱边体会赫哲族民歌的旋律特点,通过小组对唱、模拟场景等形式感受其中蕴含的渔猎文化,体会赫哲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这种从旋律和人文角度的双向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民歌艺术特色的感悟和理解,增进对民歌和民歌文化的理解喜爱。

  以龙江剧为代表的的地方戏曲音乐文化传承

  戏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文明血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龙江剧作为黑龙江地方戏曲新剧种。它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在传统戏曲“四功”——唱、念、做、打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舞”和“绝”,形成龙江剧“六功”的独特风采。通过跟随龙江剧多位专家的学习,教师将习得的本领运用于基础教育课堂中。如关于龙江剧 “六功”的了解,教师运用聆听原作、示范表演、实践体验、小组表演、组间互评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戏装演唱《木兰传奇》选段,给学生以艺术震撼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双锁山》中学生的念白像模像样,《木兰传奇》选段也唱得有模有样。当教师的手绢“绝活”亮相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练习,手绢在指尖旋转飞舞,景象热闹非凡。“马鞭”的出现,让学生们兴趣大增,披上斗篷,扬起马鞭,大将军一样的指挥千军万马,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更让人动容的是白淑贤老师苦练基本功的视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们感到只有具备肯吃苦、肯流汗的精神,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通过体验龙江剧,学生们感受到省粹的艺术魅力,旋律中流淌的家乡味道和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影响着他们。长此以往,基础教育课堂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龙江剧观众、票友,促进龙江剧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以红色精神为引领的龙江四大精神文化渗透

  任何精神都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在建国72周年之际,龙江“四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党中央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在《第一路军军歌》课堂,学生边唱边感受东抗日联军长期、艰苦、壮烈的斗争。在《北大荒人的歌》课堂,那句“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旋律高低起伏,大气磅礴,牵动着孩子的心。他们在感受龙江丰收景象的同时,又为“垦荒人”“扎根边疆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精神鼓舞着。在《我为祖国献石油》课堂,学生们穿上石油工人服装,头戴安全帽,以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动地唱着“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感受悦动的旋律衬托下石油工人的乐观精神。

  身为龙江学子,学生们能在音乐课堂中体验家乡的优秀音乐作品,内心备受鼓舞和鞭策。在红色精神映照下,他们感恩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感恩“垦荒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执着坚守,感恩“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学生们边聆听边交流,动情的表达感染者每一名学生。而学生课后的随口哼唱,让我们看到龙江“四大精神”已开始印刻在他们心中。

  新时期的原创音乐带给学生的文化自信

  每当我们唱起《太阳岛上》《这片黑土地》《我的哈尔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歌曲,就自然地想起黑龙江,想起美丽的家乡。春日暖阳、夏风碧草、秋意彩林、冰情雪趣构成龙江四季的华美乐章。在《我的哈尔滨》课堂,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通过分组唱、领唱合唱等形式,加强对旋律的记忆和准确演唱。同时,教师不忘从歌词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感受歌中的哈尔滨“洋气”和“大气”带给人的美感等。在《这片黑土地》课堂,学生们将歌曲和黑龙江的风土人情紧密融合,在演唱之余试着谈谈自己对家乡音乐文化的认识。如“黑龙江原来这么辽阔、这多美,好多地方我还不知道,而音乐告诉了我,也感染了我”“歌中的旋律起伏比较大,唱过之后很激动,也非常想去感受真实的黑龙江的美”等。家乡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温润学生心灵,陶冶艺术情操。同时,我们还注重信息技术功能的运用,采取多媒体视听结合,通过讲述音乐故事为文化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家乡音乐及文化,感受新时代家乡巨变,升华作为龙江人的骄傲和自豪。

  领略以俄罗斯音乐为代表的异域风情

  哈尔滨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城市,就其城市的历史而言,并非久远,但其经历却十分复杂。据史料记载,早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人就进入哈尔滨这座城市。从1896年至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结束了沙俄统治的屈辱历史[4]。历史不能忘记,如今无情的掠夺和占有不复存在,但俄罗斯文化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哈尔滨。每当走进中央大街就会想起俄罗斯特有的小调,它们为靓丽的哈尔滨增添异国风情。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俄罗斯代表性音乐和民歌引入本土教材,当学生们听着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感受俄罗斯人民沙俄时期背负的深重苦难时,当学生们学着用俄文唱起跳跃的《喀秋莎》和悠扬的《小路》时,当学生们听着俄罗斯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时,我们感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化本多元,引导学生吸收世界各国音乐文化之精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审美能力的多角度提升,已成为美育范畴的基本遵循。

  近些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尤为重视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本省音乐艺术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就是将民族的基因早早的植入学生心灵,帮助学生们从音乐中感受乡土文化和中华文化,升腾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是音乐教师的责任也是情怀。在传承家乡音乐文化路上,除了自身研习外,我们还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建立长效学训机制,提升艺术理解力,让家乡艺术以多种方式走近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得了乡音、常忆起乡乐、记得住乡愁。赓续中华血脉,推动代代相传。

  (作者 郑艳华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北京第1版,第7页。

  [2]张洪兴.《北大荒精神的特征、作用及当代价值》公众号《学习强国》2021年9月25日。

  [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公众号《共产党员》 2021年9月29日。

  [4]宋立权、何艺著《哈尔滨文化艺术与手风琴教育史研究(1763—2000)》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12月北京第1版,第3-4页。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