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龙江之春,好一幅农业现代化“春耕图”!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白冰]

龙江之春,好一幅农业现代化“春耕图”!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2021-04-29 10:39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

  • 全国部分地区2023年高考结束

  • 非遗进校园 缤纷嘉年华

  • 治沙70载 沙海变绿洲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北京发布。
2023-06-09 10:08
从个人生活角度看,电子证照正在不断深入异地就医报销、婚姻与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户籍迁移等应用场景。
2023-06-09 10:07
科幻电影、科幻网络电影、科幻剧集、科幻微短剧和科幻中短视频等取得的成绩均可圈可点。
2023-06-09 10:06
海西州共有大小不等的盐湖33个,各种无机盐探明储量达3709亿吨,钾、镁、锂资源储量均居中国首位。
2023-06-09 10:04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支撑。
2023-06-09 10:0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加载更多

  人民网哈尔滨4月28日电(韩婷澎) 眼下,龙江千里沃野处处洋溢着火热的春耕景象,早早开启的“春忙模式”为黑龙江新一年的丰收夯实基础。

  无人驾驶、智能化生产、全自主作业……在全省各地的田间地头,一批自动化、智能化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在春耕生产中大显身手,绘出了一幅农业现代化“春耕图”。

  牛!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无人农场“慧”种地

  在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新华村,一台台大型农耕机正在田间驰骋播种玉米,身后留下的条条垄沟十分“直溜”。上前仔细一瞧,车上竟然没有人,但翻起的垄却十分标准。

绥化市北林区新华乡新华村玉米大垄双行播种现场,一台无人驾驶的大型农耕机正在作业。人民网 杨雪楠摄

  “这是一台依靠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的无人驾驶机器,无需人驾驶,就可以按照既定路线完成春耕作业。”现场农机手感慨地说,“过去说‘锄禾日当午’,现在有了这种高科技,我们的作业效率和起垄质量都大大提高了,让繁忙的春耕作业变得轻松很多。”

  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升农业耕种管收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正向“无人化”的“智能时代”迈进。

  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化叶龄诊断、智能化控制灌溉……拥有“绿色米都”之称的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去年以来共建设了6个“无人化农场”示范点。通过有步骤开展“全程智能农业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实现了实际作业环境下农机作业路径规划、无人自主作业、无人农机集群协同,进一步提高了农田作业机械的信息化运维管理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精准、省时、省力。在智能机械助力农人播下种子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期待。

  快!水稻育苗“一条龙”,“生产线”直接进大棚

  铺盘、覆底土、洒水、播种、覆盖土……在今年的春播生产中,“暗室叠盘水稻育苗技术”已经逐渐在建三江分公司各农场推广开来。

  “以前我们得先把秧盘摆到大棚里,去催芽室领芽种,回来后自己播种、覆土、浇水,现在,在暗室育好的水稻苗通过轨道车直接送进大棚里,摆盘都是机械操作,省时省力还省钱。”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刘运生说,今年他的200亩地通过工厂化的叠盘暗室育秧,全程机械化,秧苗现在已经达到了两叶一芯状态,苗长势特别好,很快就能插秧了。

  不仅如此,今年,刘运生还选择了新型的履带式拖拉机,他说,这个机械不但动力强劲节油环保,而且还能旋地、灭茬、筑埂、圆盘耙翻地、背斗拉粮等一机多用,光是公司补贴就能达到14万,一年省下的油钱、人工钱、重复购买机械的钱至少也在3万余元以上,而且作业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新机械的应用让广大种植户在科技的助力下开启了农时赛道的“加速度”。据悉,黑龙江省2021年水稻播种面积约6000万亩,5月初水稻插秧工作将全面展开。

  闲!土地托管“雇保姆”“甩手掌柜”能赚钱

  在绥化市兰西县远大镇双太村,一台台两米多高的“大铁牛”正在来回穿梭。受益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各种大型农机集体出动,尘土飞扬间就完成了耕地作业。

  “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大量的现代机械闲置‘有劲使不上’,只能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耗时还费力。实行土地托管后,我们把农业机械进行整合,过去半个多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三到五天就能完成。”兰西县远大镇双太村党组织书记欧阳双铁说。

  近几年,兰西县探索创新土地托管服务,农民与合作社等托管服务组织签订合同并支付托管费用,产出的粮食归农民所有,让农民更加省心。

  “由于托管土地面积大,我们把农户自有的农业机械进行整合,把大中小机械进行按屯编组,适合整地的进行整地作业,新购置、技术先进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小四轮进行播种后镇压。”欧阳双铁说,科学调度、连片作业既提高效率又抢了农时,农民只需监督指导再不用付出繁重体力劳动。

  “托管托管,啥也不管”。要想让农民富起来,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还要为农民“松绑”,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欧阳双铁说,现在农民不再为几亩承包地羁绊,把大量的劳动力分离出来从事养殖、商贸、服务等非农产业,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

  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洪祥表示,2021年,绥化市托管农户已达到23.1万户,托管面积1099万亩。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科技赋能、不误农时,继续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重要作用,守护“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