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修复团队工作人员在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对一棵被台风“剑鱼”拦腰折断的红榄李母树,进行残枝清理和主干修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 摄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水鞋陷在铁炉港古红树林的滩涂里,谭仁军仔细盯着从针头流出的营养液。这是在为遭受台风“剑鱼”伤害的百岁红榄李母树补充养分,作为生态修复人员的他深知,“药量”须根据树的大小来精确调控。
这一天是9月9日,一场抢救“国宝”红榄李母树的行动在此已经持续了8天。
8月24日,台风“剑鱼”夜袭海南三亚,12级风圈持续肆虐6小时,阵风最大风速达55.4米/秒(16级),造成2万多棵树木倒伏或倾斜,位于三亚市海棠区铁炉港的古红树林也遭受创伤。其中,6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母树,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主枝断裂。
台风过后,三亚市林业部门第一时间组织红树林科研团队会诊。9月2日,由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与海南弗佑生态修复技术人员组成的修复团队紧急赶赴现场,开始抢救红榄李母树。
为何救这几棵红榄李母树?“少一棵母树,红榄李在中国消失的风险就多一分。”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主任曾德华蹲在滩涂上,手指抚过树干上的伤口。红榄李为使君子科榄李属植物,是铁炉港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如同海南热带雨林中的海南长臂猿。2021年红榄李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提级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据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2016年发布的报告,当时全国仅存14棵红榄李母树,三亚铁炉港9棵,陵水大墩村5棵。如今这些树龄超百岁的“活化石”,是维系物种存续的希望——铁炉港现存的数千株红榄李幼苗,是科研人员用这9棵母树的种子,历经多年人工催化培育而成。
铁炉港这片面积仅4.3公顷的红树林,孕育着518株古红树,除9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外,还有20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果楝,以及正红树、榄李等众多珍贵树种,承载着全国90%的真红树植物与95%的半红树植物,是不可缺失的“红树基因宝库”,更是众多鸟类、鱼类、蟹类和软体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怎样去救这些受伤的古树?面对受损的红榄李母树,修复团队的救治既精细又讲究“生态智慧”。现场可见,一棵红榄李母树被台风拦腰折断,10多米高的树干仅剩3米多,且仅剩一条侧枝,树冠倒伏在滩涂;另有5棵母树存在主干扭裂、主枝断裂的问题。
修复团队的工作更像是给古树做“外科手术”。对于那棵被拦腰折断、仅剩3米多高树干的红榄李,谭仁军要先用工具一点点挖去树心的腐败部分,过程中不能碰伤内侧的形成层——这是树木输送养分的关键。消毒后,他会用天然材料的树泥填充空洞,再抹上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愈合剂;支撑树干的支架并非外来的金属材料,而是用红树林里被吹断的树枝修剪而成,“人工化学合成的材料会破坏古红树林生态环境,我们得让修复‘近自然’。”
团队成员朱科技记得,6棵受损的红榄李母树都有同一个“病症”——树干空腐。木腐菌和细菌会通过虫蛀或过往断裂的伤口侵入木质部,让树干内部形成空洞,“就像人得了骨质疏松,台风一来,自然扛不住。”为了让每棵树都能得到精准救治,他们给每棵树量身定制了救治方案,“检查每棵树的伤口数量和大小;支架支在准确的位置保持每棵树干的平衡;药量多了或少了都达不到恢复效果……”
这场抢救持续了8天,古红树林滩涂的潮汐涨落成了天然的计时器——涨潮时海水会淹没树干下部,团队只能暂停工作;退潮后,他们要在泥泞的滩涂上快速作业。
据统计,包括红榄李、榄李、海莲在内的13棵受伤的百岁古红树,已完成针对性抢救。在铁炉港的潮声里,被修复的树干伤口正慢慢愈合,枝头新绿传递着生命的韧性。
(海南日报报三亚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