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海南> 要闻 > 正文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2025-08-22 06:54

  南海海面,阳光炽烈。银色沙滩边一汪浅水,周边自然生长着水芫花、马齿苋等植物,绿意盎然。据科研人员介绍,这是近自然盐生沼泽,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质、土壤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源。

  2023年8月29日,驻守永暑礁的南沙某守备部队官兵收到喜讯:由他们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检测的岛礁湿地水质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确定为近自然盐沼,标志着被称为“海上戈壁”的永暑礁自然生长出植被!

  如今,南海座座岛礁碧海澄澈、绿树成荫,原本白茫茫的珊瑚礁砂滩变成了绿意满眼的海上家园,人与自然正在这片海洋国土上和谐共生。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蔚蓝大海与海上“绿洲”(资料照片)。张国雄 摄

  扎根——用绿树绘就南海岛礁全新底色

  “在岛礁种树太难。”在南沙服役20多年的二级军士长胡冬冬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说。天然珊瑚形成的岛礁碱度高、养分少,普通绿植存活率极低。

  从第一株太阳花艰难扎根,到岛礁绿化全面铺开,再到如今在岛礁上自主育苗、实现绿化苗木“本土化”,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数十载。

  守礁官兵们有个传统:每次上礁,大家都会自发从家乡带来种子。没有泥土,他们就趁着换补时机,像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从内陆运来;岛礁上没有合适的土地,他们便利用泡沫箱等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装满泥土,将其当作培育生命的摇篮;自然条件恶劣,没有植物能够轻易存活,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终于,一朵顽强的太阳花绚丽盛开。接着,大家在岛礁上开垦了一块菜地,种下更多植物。

  撒下种子后,盐碱化问题成为了巨大的“拦路虎”。播下的菜种,要么被咸潮无情地“腌”死,要么被高温炙烤得蔫头耷脑。官兵们尝试用淡水反复冲洗土壤,搭建起防咸水的隔离层,用塑料膜和沙袋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无数次尝试后,防台风、防暴雨、防高温、防腐蚀的“四防”菜地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翠绿的青菜在防台风网下舒展着叶片,西红柿果实挂满枝头。看着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官兵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官兵们在每一垄菜地前都插上了一个个小牌子,北京、四川、安徽……从故乡带来的泥土,在南海岛礁上种出了果实;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也在岛礁扎下了根。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在“四防”菜地清理杂草(资料照片)。全斌 摄

  岛礁上每一棵树都代表一段坚守的岁月,诉说着南海卫士对祖国的赤诚——

  1982年,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一条消息: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20年后,中建岛收获了第一个椰子。那靠着每一名“天涯哨兵”背土上岛培育的椰子,至今仍存放在荣誉室。如今的中建岛,一代代官兵接续种下的59种4000多棵树;

  在华阳礁,官兵培育的植物种类已达120余种,植被覆盖率超过90%,乔、灌、草衔接互补的森林植物群落生长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美济礁,官兵利用环境监测站监控绿化数据,全面动态掌握植被生长情况,湿地公园、诺丽果园等一批生态示范点见证着岛礁固砂覆绿工作的显著成果……

  随处可见的绿植让南海岛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绿色已然成为南海岛礁的全新底色,碧海绿洲成为中国南海上的一幅崭新画卷。

  建设——用科技构筑新型岛礁生态治理格局

  “老一辈官兵怎么把岛礁交给咱们的,咱们就要更好传接给后来的战友!”这是南海官兵共同的信念——守岛守礁,不光要守住,更要守好。近年来,南海岛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加快创新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岛礁生态可持续发展。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午饭的烟火气息刚刚散去,美济礁官兵们迅速将餐厨垃圾收拾妥当,运往饭堂后方的垃圾转运点。经过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转化过程,餐厨垃圾很快分解为富含腐殖质的有机肥。

  守礁官兵利用这些珍贵的有机肥,在岛礁上开辟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菜园。某岛礁“四防”菜地内,黄瓜、生菜、芭蕉、甘蔗等蔬果长势喜人。

  官兵们一日三餐的食物残余,摇身一变成为了养护绿植的宝贵肥料,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生态环保发展新路。

  “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来袭,补给船延误了好几天,当时冻库里的蔬菜吃完了,是我们用有机肥种出的蔬菜救了急。”炊事员佘翔宇说。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永暑礁官兵自建生态鱼池(资料照片)。全斌 摄

  走进渚碧礁海洋环境监测站,一面巨大的LED屏幕吸引目光。屏幕上,海底世界宛如梦幻画卷徐徐展开:彩色珊瑚如灵动的鹿角般在海水中舒展,成群鹦鹉鱼穿梭游曳,鱼鳍闪着蓝绿色的光……屏幕右下角,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钟更新一次。

  “几年前,我们搭建了这套海洋环境检测系统,通过这些水下摄像头,我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控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一级上士谢江河说,这套监测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海洋水质、珊瑚礁生长状况,还能对鸟类迁徙、海龟繁殖等进行动态追踪。

  “这是鹦鹉鱼,它们对水质特别敏感,有着天然的‘水质检测器’之称。前几年鹦鹉鱼在这片海域还难得一见,现在随便一拍就是一大群。”说话间,一群鹦鹉鱼游过摄像头。

  与国内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岛礁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进行海漂垃圾巡查,提高清理效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岛礁植被生长情况,为绿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借助科技力量,近些年南海岛礁先后建设完成滴灌系统、海域监测系统、水质净化系统、厨余处理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在官兵们不懈努力下,南海岛礁逐渐形成以岛礁生态自我循环为主、人为治理为辅的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系统自循环的岛礁综合治理格局基本成型。

  守护——用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东岛上的抗风桐林与成群鲣鸟(资料照片)。张国雄 摄

  生态保护成绩如何,动物种群最有发言权。

  东岛——中国唯一的白腹鲣鸟栖息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白腹鲣鸟繁殖种群所在地。在东岛官兵眼里,白腹鲣鸟不仅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样也是与他们常年相伴的邻居。

  近几年,每次台风来临前,东岛官兵都会尽可能的将小鲣鸟从树林抱回宿舍,用小鱼喂养。台风过后,他们再将小鲣鸟送还大自然,有时还要帮它们在树上重新搭巢。为此,东岛还成立了兼职的护林员、护鸟员队伍。

  渚碧礁中士李昕宇生长在洞庭湖畔,见惯了湖上水鸟觅食、候鸟翻飞的美丽景象。刚上礁时,岛礁的绿化刚刚起步,他在光秃秃的礁盘上寻觅了一个多月,才远远望见几只海鸟。鸟影稀罕,他只能将心爱的长焦镜头束之高阁。

  随着岛礁湿地公园的建成,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滋养着芦苇、蒿草等水生植物,成为鸟类的天堂。

  如今李昕宇不仅重拾爱好,还考取了摄影师中级证书,部队让他兼职记录岛礁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工作之余,他精心制作了一本“飞鸟集”,将在岛礁之上邂逅的各种鸟类定格,40多种鸟类,神态各异、翎羽艳丽,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在南海,官兵们与海洋生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除了海鸟,海龟也是岛礁的“常客”。前不久,在永暑礁,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守礁官兵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再次印证了南海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日夜守护。

  深夜,某岛礁一级上士邢伟杰在沙滩边缘巡逻时,听到一阵声响。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去,邢伟杰发现了一只被渔网紧紧缠住的海龟。邢伟杰立刻通过对讲机向连队报告。很快,几名战友带着工具赶来。大家围在受伤海龟身边,眼神中满是心疼。经过近一个小时努力,他们从渔网中解救出被困海龟,随后又一点一点为海龟清理藤壶,海龟被顺利放归大海。

  在南海多处岛礁,每到繁殖季节,总有海龟将一颗颗珍贵的卵产在礁盘之上,后又重返大海。这时候,守礁官兵们就又多了一项重要任务:在沙滩上仔细寻找产卵点,为每个巢穴做好标识牌,不仅标注着产卵时间,还写满了官兵们对小海龟的祝福。

从“海上戈壁”到“南海绿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岛礁绿色生态可持续建设纪实

  ↑岛礁军医为受伤海龟清理伤口(资料照片)。张国雄 摄

  在官兵们悉心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小海龟能够顺利孵化。每当看到小海龟破壳而出,奋力地朝着大海爬去,官兵们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他们知道,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岛礁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洋,守护好‘蓝色国土’,我们责无旁贷。”永暑礁守备部队领导说。(何铁城、钱晓虎、贺跃民)

  视频素材:张国雄、钟翼全、陈琦、邱果、方智坤、黄春茂、黄鑫陇

  视频剪辑:姬翔、任喜来、沈子祥、张大禹

  编辑:韩学扬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 2025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