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琼崖薪火映碧海——海南省新时代双拥工作实践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海南> 要闻 > 正文

琼崖薪火映碧海——海南省新时代双拥工作实践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2025-07-05 09:51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

  一首《万泉河水清又清》历经60余年,至今仍在琼州大地回响,历久弥新。

  革命战争年代,琼崖纵队在海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这背后,是数以万计的琼崖儿女拥军支前的壮丽赞歌。四季流转,时空变换,这片土地上的拥军情怀从未褪色。

  近年来,海南省秉持优良双拥传统,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双拥工作体系,形成党政引领、军地协同、社会响应、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崭新格局。今年4月,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三沙市、儋州市、琼海市、文昌市、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屯昌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等10个市县被命名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战舰回家

  “根永远扎在祖国的热土”

  从海南省澄迈县城出发,向东北方10公里,便来到一座绿树成荫、安详静谧的小山村——金江镇黄竹村。苍翠掩映中,一座纪念碑巍然矗立——解放海南战役决战胜利纪念碑。

  1950年4月,突破“伯陵防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与国民党军在金江镇美亭展开决战。经过浴血奋战,我军终于取得完全胜利。这场战役为我军解放海南岛起到决定性作用,史称“美亭决战”。

  海风不息,从铭记着参战勇士们功绩的纪念碑旁吹拂而过,奔向海滨。

  4月25日,海南舰开放期间甲板上人流如织。吴楠 摄

  今年4月,在距离纪念碑不到20公里的澄迈县马村港散货码头,海军海南舰首次回到“家乡”海南,开展城舰共建、军舰开放活动。

  一位参战老兵受邀登舰参观。当舰员搀扶他登上海南舰,他颤抖地抚摸着甲板栏杆,眼眶湿润:“当年我们打海战用的还是小艇,如今亲眼见证有了万吨巨舰,我这辈子值了!”海南舰官兵握住他的手郑重承诺:“前辈,我们会替您守好这片海!”

  相距仅50公里的海口市秀英港内,海军五指山舰20名官兵身着洁白军装走下舷梯,奔赴五指山市。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23米高的纪念碑前,官兵聆听琼崖纵队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和“孤岛不孤”的革命奇迹;在五指山市第一小学,五指山舰军士马玉婷以“人民海军向海图强的发展成就”为主题,为翘首以盼的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4月25日,五指山舰官兵向学生进行旗语展示。霍阳柯 摄

  今年的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期间,适逢海南解放75周年。除海南舰与五指山舰外,海军三亚舰与巴彦淖尔舰、南运831船也共同组成开放舰队,接待海南群众参观。

  家乡舰回家,不仅是战舰与命名地的一次重逢,更是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生动实践。据了解,海南省持续深化“城舰共建”机制,积极组织“军事日”“拥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帮助解决部队急盼、官兵急需的困难。正如海南舰干部赵竹骁所言:“战舰的‘家’在海上,但我们的根永远扎在祖国的热土。”

  坚强后盾

  “保障就像一场‘及时雨’”

  野外驻训场上,驻军某部官兵口号响亮;训练场旁,军供保障人员锅铲飞舞——5月中旬,海南省双拥办联合海口军代室组织拥军支前队伍,深入某野外驻训场开展“送医疗、送政策、送法律、送军供保障”活动。数台野战炊事装备一字排开,军供保障人员现场烹饪,仅用两小时,数百份热气腾腾的“战地套餐”便新鲜出炉。

  “我们伴随部队机动过程展开训练,有效检验了野战条件下军供保障能力。”海口军代室领导介绍。

  伴随保障锦上添花,台风灾后雪中送炭。

  2024年9月6日,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致使海南多地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驻文昌市某部受台风影响,断水断电、道路受阻,与外界失联。海南省双拥办第一时间组织队伍,为营区送去救灾物资。

  “当时距离部队营区还有50公里,手机就没有信号了,导航也无法使用。”海南省双拥办工作人员刘洋回忆,当时主要道路已被阻塞,只能绕道前往,往常一小时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

  “到达营区后,我们才知道营区受损这么严重,很多房屋屋顶都被掀开,到处都是倒伏的树木,水、电、网都停了。”刘洋说,官兵只能靠吃战备干粮维持。即使这样,道路一经疏通,官兵便立即组织起来,参与支援地方灾后重建。

  “接军代室通报,今天有5批次救灾部队需送餐。”

  “今晚有200名官兵需在站内住宿。”

  台风期间,海南省军供站负责人王蝶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她带着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调度资源,为参与救灾的军警部队提供食宿等服务保障。

  “营区自来水停了,井水也已经浑浊,不能喝了。”接到省双拥办送来的物资,一位部队领导感激地说,“你们的保障,就像一场‘及时雨’!”

  “三后”保障

  “让军人安心、家属暖心”

  在五指山市,军嫂陈艳真切地感受到一座城市拥军的温度。

  2019年,陈艳带着两个孩子,随在武警海南总队儋州支队服役的丈夫来到五指山市定居。彼时,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才刚1岁,都需要她照顾。孩子上学后,家里大小事务也离不开她。对于像陈艳这样的随军未就业军属而言,生活补助是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当时五指山市受经济发展状况限制,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助较低。

  2022 年 4 月,时任五指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尹秋艳接到省双拥办电话,对方希望提高补助标准,让官兵安心服役。这件事在尹秋艳心中激起波澜,提升补助标准一直是当地亟待解决的难题,此次被“点名”,成了解决问题的契机。她当即表示:“支持部队工作是头等大事,不管多难,都要全力以赴。”

  很快,尹秋艳带领工作人员组成小组,向省内其他市县了解补助标准,多番讨论形成初步提标方案,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情况、申请提标,在市委常委议军会议上审议。会上,“国防建设就是‘国之大者’”“让军人安心、家属暖心”等发言掷地有声,审议事项得到一致通过。

  不到两个月,五指山市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助标准便得到提高。这背后,离不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努力,更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让议题得到优先审批、解决。审议通过后,包括陈艳在内的10余名随军未就业家属顺利领取到提标后的补助。

  近年来,海南省始终坚持高位统筹,将“三后”(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教育)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高位推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高效协调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高质量接收安置转业军官、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努力做到让官兵安心、军属放心。

  情暖兵心

  “不管多远都要来看你们”

  “把部队建设放在心上,把解决官兵难题干在实处,激励着海南籍驻藏官兵、温暖着广大戍边将士……我们代表部队官兵向海南省各级领导、各族群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今年初,一封感谢信跨越山海,从解放军某部抵达海南。

  2023年起,海南省先后有数百名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远赴青藏高原戍边,为了能够让他们扎根军营、安心服役,海南省双拥办与相关部门携手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海南省双拥办慰问边防官兵。

  沿着被雪覆盖的道路前行,荒凉戈壁、纯净天空、结冰湖面与边防哨所映入眼帘。2025年初,海南省双拥办工作人员黄臻第三次从近30摄氏度的海口抵达零下10摄氏度的拉萨,里程跨越4000余公里,海拔跨度3000多米。他们一行跋山涉水,深入边防一线,看望海南省在藏服役战士。

  “妈妈的味道……”8位年轻战士结束训练后匆匆赶来,尝到家乡味,泪水浸湿眼眶。出发前,海南省双拥办联合多部门工作人员走进儋州、文昌等地,慰问战士家属,请他们录制视频、写下家书,还收集了周勋妈妈包的粽子、赵冠平家晾晒的腊肠等,一同送往部队。此次远行困难重重,协调边防部队、高原反应、两地温差大等问题不断,但看到战士们的惊喜与激动,工作人员也感动落泪。

  身为退役军人的黄臻深有感触,相比战士们的忠诚守卫,他们做的只是小事。他们希望通过暖心举措,为战士送去关心,引导更多青年扎根军营。随着双拥工作在全省得到更广泛重视,海南开展了一系列实在、细微、暖心的行动,

  2025年1月23日,海南省“你为国抒写忠诚我为你陪伴亲情”春节慰问茶话会在某部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共庆新春佳节。在茶话会现场,官兵家属代表陈连凤通过视频连线与远在边防一线的儿子见面,她激动地说:“参加此次活动,我非常高兴,知道他在部队一切安好,我就放心了,希望他在部队好好表现。”

  “暖心工程”不仅在高原,也遍布海岛。2023年,海南19个市县与驻岛礁的9个基层部队结对共建。雪域之高、岛礁之远,从未阻隔海南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文/陶昱 林方程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