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峰峦叠障,逶迤不尽。走进五指山牙胡梯田和红峡谷,好似步入了奇妙的雨林秘境。
从观赏牙胡梯田的原生态美景,到来一场“上天入水”红峡谷惊险飘流之旅,6月26日,2025海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度调研行”媒体采访团走进五指山,看这座海南“山城”如何将传承与保护并举,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创新为翼”,探寻在雨林秘境中“生态+文化+旅游”共生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牙胡梯田 农旅融合共生的“经济学”
走进五指山,一场以“尊重肌理、微改焕新”为核心理念的文旅融合实践正悄然生长。从清代延续至今的牙胡梯田到惊险刺激的红峡谷漂流,当地通过"存量微改、场景共生"的模式,让热带雨林旅游跳出同质化竞争。
“以前木瓜烂在地里没人要,现在一个能卖10块钱!”牙胡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这片梯田的蜕变。作为海南省美丽乡村,牙胡村以4875亩梯田为基底,通过“五个统一”(统一耕种、购苗、收购、管理、经营)的合作社模式,将农事生产与旅游观光深度绑定。
点击查看原图
梯田的四季景观成为天然流量入口,7月水光潋滟的“亮晶晶”、8月稻浪翻滚的“绿油油”、10月丰收遍野的“金灿灿”,吸引游客“为一片稻田奔赴而来”。
“村里摒弃门票经济,仅收取35元观光车费,却通过农特产品销售、稻穗拾取体验、黎族竹竿舞等活动,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万元跃升近2万元。”牙胡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石云峰开着村里一期项目贷款购入的观光车,一边欣喜地说到,2024年村集体旅游年收入达188万元。
点击查看原图
“农旅融合不是简单‘种田+观光’,而是通过保障口粮,保障景观,真正实现一块梯田两份收入。”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会明介绍,牙胡梯田二期项目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880万元打造民宿、咖啡屋等旅游新业态,形成“体验——消费——传播”的文旅闭环。
峡谷漂流 热带雨林的“冒险+”生态
距牙胡村50公里的红峡谷文化旅游区,则用“上天入水”的体验诠释文旅融合的另一种玩法。
红峡谷文化旅游区充分结合了五指山独特的热带自然景观,以落差近百米热带雨林、险峻峡谷漂流为主题,以3.8公里峡谷漂流为核心,打造看沿途欣赏侧岸热带雨林峡谷的原始植被,又可享受到奇特地形地貌的惬意的新体验。
点击查看原图
同时,景区植入多元文化元素,开发栈道漫步、高空悬索桥、玻璃滑道等多元体验,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
红峡谷栈道长约3.8公里,沿两岸峡谷而建,抬头可见自然壮阔,低头可见浪涛拍打,一路风景一路风情。栈道途中设置了悬于漂流河道之上的木质吊桥,可与正在漂流的游客进行互动,整个项目丰富多彩。
点击查看原图
“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不到红峡谷,不算玩漂流。”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丙义介绍,2024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周末单日客流超2000人。通过“亲水露营+烧烤+民俗”的组合,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天,带动周边村民共享收益。
尊重肌理 打造文旅融合的“五指山样本”
在五指山,“存量焕新”的牙胡梯田保留农业本底,红峡谷依托自然地貌,避免大拆大建场景共生,农耕、漂流等原生资源被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
雨林生态“守护”到“共享”,严格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划定生态红线,同时通过科普研学、低干扰生态游等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自然魅力,充分体现了五指山旅游换新上新的智慧。
在海南岛中部绵延的群山之中,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碰撞火花?
五指山的答案是文化赋能,让非遗"活"起来。五指山以其原始热带雨林和黎族苗族文化底蕴,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创新实践,以“春品红茗、夏避暑、秋赏红叶、冬康养“的全季旅游品牌为目标,积极推动保留着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的“海南第一黎寨”——初保村的文物修缮保护工作,把生态旅游的新名片越擦越亮。参与黎锦制作、品尝长桌宴……传统文化被融入旅游体验、今年“三月三”节日期间,五指山市非遗展演带动周边消费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