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朱彩云)“财富管理贯穿于整个人的生命周期。”在12月1日举行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暨第四届三亚财富管理大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分享了一组数据:按照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中国人可投资的资产规模2022年是278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7%。
“今年年底预计超过300万亿元,可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是316万人。”在李礼辉看来,财富管理是一个规模巨大而且高速成长的市场,但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即财富管理产品的业务相对发达,但家族财富管理和财富传承服务尚在试水,“是明显的短板。”
李礼辉还提到,财富管理赋予养老金融保值增值、财富传承的重要职能。他结合我国老龄人口的数据说,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3亿人,10年后差不多4亿人,他们退休以前有10-20年的养老金融培育期,退休以后有20年的养老金融延续期。“所以,养老金融属于双向延伸的金融业务,可以成为一个超大群体、超长周期、超级规模的金融市场。”他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养老金融也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
“要加快发展养老金融,为养老服务提供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资源,这与政策性的养老资源相辅相成。”李礼辉认为,目前内地商业化的养老金融和财富管理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最大的结构性短板是尚未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财富管理中心。李礼辉曾任海南省副省长,他说,打造全球管理竞争力财富管理中心,对于三亚来说也许是一个战略性机遇。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