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题: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以“绿”为底 处处生“金”
抬头,天更蓝——今年上半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100%。
远眺,林更绿——近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62%以上。
下潜,海底更斑斓——截至目前,海南累计修复珊瑚礁面积超28公顷。
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态”一词均稳稳占据海南故事的中心位。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19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持续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绘就绿水青山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回望来路可见,每一片绿色都来之不易,每一片绿色都弥足珍贵。
追青逐绿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8、17、16、13,这组数字对应的是2017年至2020年海南PM2.5的年均浓度值。
继2020年这一数值下降至1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022年再降至12微克/立方米后,今年第二季度,海南PM2.5浓度降至11微克/立方米。
变化看似细微,每1微克的降低却都不简单。
省住建厅组织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省农业农村厅持续推动严禁槟榔土法熏烤专项行动,省公安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全面部署实施黑烟车电子抓拍非现场执法工作……
多部门联动、全链条响应,近年来,海南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不仅职能部门在努力,市民群众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最近,海南司机吴志敏正考虑给自己换一辆新能源汽车。除了“省油钱”,推动他作出这一选择的另一个原因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带着孩子走在路上时,最怕吸尾气。”在吴志敏看来,守护“海南蓝”,无疑也捍卫着自己的“畅快呼吸”。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锚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双一流”目标,海南持续坚守底线,全方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对施工扬尘、移动源、工业企业等污染源精准管控。今年第二季度,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为优。
持续开展“六水共治”,深化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今年前7月,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优良。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2023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幸福。这几年,翻开海南人的朋友圈,蓝天、晚霞、彩虹越来越多地“刷屏”,大家的共同感受是:环境好,怎么拍都出片。
点绿成金
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家门口的绿水青山里,蕴藏着一座座“金库”。
五指山脚下,水满乡毛纳村,老茶农王柏和精心管护着40余亩生态茶园。“生态越好,我们种出来的大叶茶品质越好。”王柏和说,如今,他平均每天卖茶就能有近500元收入,茶叶真正成了致富“金叶”。
霸王岭腹地,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昔日贫苦的偏远黎寨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如今已一跃成为我省人气最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前芭蕉挂在门口没人要,现在游客一来就能卖光。”村民韩眉平高兴地说起这两年的变化。
一个个小山村如同一扇扇窗,折射出保护与发展的大课题:守住青山,才能换来“金山”。
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连续4年开展GEP(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到三亚、琼海、陵水等市县陆续开展市县级GEP核算,再到以园区为核算单元,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的价值得以量化。
生态有价,可变现,可交易。
每吨100元,这是今年7月海南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的成交价。此次碳汇交易,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1万亩热带雨林金钟藤清除项目为基础。经测算,该项目预计20年内可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10.9万吨,碳汇交易额超1000万元。
从卖生态茶到“卖风景”再到当“卖碳翁”,近年来,海南各地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推动“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展——
白沙将碎片化的资源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三亚、保亭等地探索“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发“生态旅游贷”“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林权抵押普惠贷”等绿色信贷创新产品,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实践一次次生动表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相成就、双向转化。
2022年,我省出台“两山”转化路径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目前,我省13个“两山”转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一批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日益顺畅多元。
倚绿生金绿愈浓,如今在海南,“两山”转化的新故事仍在续写。(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