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河北承德筑牢“温暖防线” 保障受灾群众无忧过冬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河北承德筑牢“温暖防线” 保障受灾群众无忧过冬

来源:新华网2025-11-18 17:38

  立冬过后,燕山深处寒意渐浓。连日来,河北省承德市遭遇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今年汛期,承德一些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如何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为当前一道重要的民生考题。

  今年7月,承德兴隆县遭遇严重的城市内涝,地势较低的房屋大面积进水,基础设施受损。随着气温走低,兴隆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供热办主任李宝扑在一线,带领工作人员检查供热设施数据指标、开展日常巡检工作。

  11月13日,记者跟随李宝来到兴隆县林业家园换热站,沿着管道线路仔细查看是否有泄漏、损坏或其他异常情况。每经过一处阀门或接头,李宝都会停下来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松动。巡检过程中,他不时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认真记录。

承德热力工作人员在调试供暖设备。(受访者供图)

  “换热站保障周边多个小区的集中供热,容不得半点儿马虎。”李宝说,“今年汛期的洪水导致换热站的电控板和电机损坏,我们在10月就组织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了集中更换和维修,确保在供暖季安全稳定运行。”

  低保户栾志广是林业家园小区廉租房的租户,记者走进他家时,他只穿了一件薄秋衣,客厅墙上的温度计指针指向26.6℃。“暖气10月29日开始就热了,今年冬天冷不了。”栾志广说。

  相较县城,兴隆县乡村地区受灾更重。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兴隆县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家中和临时住所,多次排查居住和取暖状况,建立“一户一档”需求台账,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对于已完成房屋除险加固并回迁入住的原C级危房住户,当地在首轮炉具、燃料保障排查基础上,开展二次上门复核,确保取暖无忧。

  周家庄村村民韩玉荣的家在洪灾中受损,经修缮,一个月前她顺利回迁,如今屋外炉火正旺,屋内暖意融融。“取暖没问题了,这个冬天我们都放心了。”

  “我们不仅要让群众住得暖,更要住得安全、住得安心。”兴隆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见明华说,县里还在持续摸排受灾群众过冬物资需求,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今冬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调配发放棉衣、棉被等物资。

  在受灾较重的承德市隆化县,为保障群众取暖需求,当地对集中供暖和个人供暖两类群众分类施策:对集中供暖用户,协调供暖企业提前调试设备、保障供暖质量;对使用洁净型煤、电取暖等方式的个人供暖用户,加大燃料储备和设备检查力度。针对部分受灾群众取暖设备老化、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免费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检测维护,现场指导使用,消除安全隐患。

  “我是低保户,我家房子被洪水冲毁了,新房还没盖起来,我现在租房子住。为了保障供暖,镇里给我送了1吨洁净型煤,给我们发了取暖补贴和租房补贴,还免费上门帮我安装了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隆化县唐三营镇唐北村村民毕连举说,这个冬天,他真切感受到了关怀和暖意。

  马营子满族乡是滦平县受灾较重的乡镇之一,洪水导致马营子中心小学宿舍积水深度达1.8米,门窗、取暖设备等损毁严重。初冬时节,记者再访马营子中心小学,学校各项设施已全面修缮完成。

  校长王永民介绍,国庆假期一过,学校的取暖保障就全部落实到位。11月1日起,校园正式供暖,教室和宿舍均采用电采暖方式集中供热,室内温度稳定在20℃以上。“由于一楼被洪水泡过,考虑到墙壁可能返潮,我们把学生的宿舍全部集中在二楼,每间宿舍配备崭新的电采暖设备。”

  在学校近日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中,孩子们用稚嫩的文字诉说着感恩,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住在温暖的新校舍,我明白了:我的校园经历了一场蜕变,就像凤凰涅槃。旧校园在我心底珍藏,新校园的未来由我书写。”六年级学生阮鑫淼在作文纸上写下:“我的新校园在时光里成长,在变迁中绽放,在我心里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据统计,截至目前,承德市已累计发放救灾救助金2334.89万元,涉及2.97万人次;为1475户重点受灾群众发放租房和取暖补助2308.84万元;2794名因灾无法返家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市级层面还储备棉衣、棉被等过冬物资6.13万件,为群众抵御严寒增添“物资底气”。

  承德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立全表示,从资金救助到物资保障,从房屋重建到取暖帮扶,承德市将全方位筑牢“民生底线”“温暖防线”,让受灾群众能温暖过冬、无忧过冬。(记者冯维健、王民)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