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6日,易县远程影像中心专家们为乡镇卫生院拍摄的CT做诊断。易县医院供图
5月21日,河北省卫健委在易县召开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
6月28日,由河北省基层卫生协会举办的2024年第一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培训班在易县召开。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三期。每期培训班,易县卫健局局长王志强都要介绍经验。
这些会议,为什么选择在易县召开?
2022年以来,易县连续两年获评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县。2023年,易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考核排位全省第一,案例在全国推广。
近日,记者走访易县,体验一下这个县域医共体的神奇功效。
小病基层医院能看好
8月1日,易县凌云册乡居民宁秀芬出院了。
6天前,76岁的她感到胸闷,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便到家附近的凌云册乡卫生院就诊。入院后,卫生院医护人员为其做了胸部CT、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胸部CT和心电图刚做完,易县医院专家通过影像、心电远程会诊中心平台就接收到了她的检查结果,随后为其出具详细的诊断报告。卫生院医护人员根据CT、心电图诊断报告和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左心衰竭。
住院治疗5天后,宁秀芬症状缓解出院。
凌云册乡人口3.1万,下辖19个村。凌云册乡卫生院距离易县县城15公里。今年1-7月,卫生院门诊量为2.77万人次,住院患者209人次,业务总收入317.7万元,同比增长35%。
凌云册乡卫生院院长周晓强说,卫生院成功把患者留在当地诊疗,得益于易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2年,易县作为保定市首批医疗卫生集团改革试点县,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了以县医院为牵头单位,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27个乡镇卫生院及469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医疗卫生集团。
县乡医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受医疗资源禀赋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往往是“小病县里检查,大病送大医院”。
基层缺什么,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就给补什么。
乡镇卫生院的检查设备和能力是困扰患者就医的短板。易县医疗卫生集团一方面给全县27个乡镇卫生院配置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彩超、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并按区域给11个乡镇卫生院配备CT。另一方面,建立县级远程会诊中心,远程会诊系统覆盖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采集信息,县医院免费诊断,既解决了基层心电、影像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又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硬件上去了,人才力量也要跟上。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将符合条件的一体化村卫生室设置为乡镇卫生院派驻机构,由乡镇卫生院直属管理,同时选派年轻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村卫生室。
梁长弟就是其中之一。她现在是紫荆关镇上陈驿村卫生室的医生。经过这两年学习,梁长弟已经熟练掌握了大部分常见病的诊治技术。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成立后,通过名医下沉、科室共建下沉、专家门诊下沉、挂职副院长下沉、县级医院分院下沉等“五下沉”举措,送医送技下乡,实现服务全覆盖。像梁长弟这样的基层医生在卫生院就可以向多位县级专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诊疗水平。
2022年以来,易县安排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固定或不固定的形式到基层服务。截至2023年底,累计下沉3650人次。
大病县域兜得住
8月1日,易县居民陈印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前降支中段狭窄90%,在易县医院接受冠脉介入手术,放入支架2枚。
以前,易县医院没有能力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
如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冠脉病区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每周到易县医院坐诊。易县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已经可以熟练自主开展急诊PCI、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等手术,两年内完成静脉溶栓323余例,胸痛患者救治1775余例,冠脉介入相关手术700余例。
让群众信任县级医疗水平,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关键在于大病在县域医疗机构能不能治。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县医院综合优势,以“兜得住、带得动”为目标,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重点,着力发展重点专(学)科。
作为医疗卫生集团“核心+”,易县医院建立了涵盖北京、保定三甲医院专家会诊共享机制,29个科室与京津医院建立帮扶关系,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验收,手术病种增加至359种,三四级手术占比达69%。
易县中医医院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平台,以国家首批基层西学中能力建设工程带教基地为契机,推进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特色,2023年全县中医诊疗量达71.5万人次。
易县妇幼保健院以妇儿保健和产儿科救治能力为核心,建立中医妇科、儿科,开展“妇幼健康流动医院乡村行”活动,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近两年,三家县级医院对接京津三甲医院11家,签订合作协议13个,加入专科联盟7个,新建共建科室9个。
新流程与新技术覆盖急危重症,县域医疗真正把大病“兜”住,群众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的成立,还补齐了基层急救在反应时间、救治效能等方面的短板。
前不久,易县南城司乡居民刘路因呕血伴乏力1小时,便到南城司乡卫生院就诊。接诊医生看到病人情况危急,立即联系紫荆关中心卫生院急救站,站里第一时间派出120救护车接诊。
经检查后,紫荆关中心卫生院初步判断刘路为失血性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的同时,通过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患者服务中心和120急救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上转至易县医院进一步救治。
易县是山区大县,最远的乡镇到县城需要两小时的车程。
为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创建1个急救中心、5个急救站、24个急救点位的“三布局”急救体系,医护人员与中心、站点对接的“两对接”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呼叫应答在5分钟以内,为患者搭建起一条生命绿色通道。
“县城区域内急救时间由20分钟缩短至12分钟,山区急救时间由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副院长田百里说,医共体内医疗机构急诊急救、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去年,120急救共接(转)诊8029人次。
人财物统一管理
7月11日晚,易县紫荆关镇居民齐名不慎摔倒,造成面部出现4cm伤口、左手手腕骨折,到紫荆关中心卫生院就诊。
接诊医生为其处理好左手手腕骨折后,考虑到卫生院无法进行面部缝合的精细操作,便填写了向上转诊单,并将转诊单发送到医共体工作群。
1分钟后,便有了回复:收到,已登记,请患者前往患者服务中心,专人引领。
齐名拿着转诊单到易县医院口腔科进行面部缝合后,提出想在家附近的紫荆关中心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易县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邹怡为其填写了向下转诊单。
7月12日9时,齐名带着转诊单回到紫荆关中心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这里离家近,家里人照顾也方便,医生们的诊疗方案也一样,在家门口康复挺好的。”齐名说。
紫荆关中心卫生院纳入医疗卫生集团之后,通过上下联动、双向三级转诊、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等机制,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这背后,离不开一套管理体系。
人财物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基础,它要求在医共体内部实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资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建立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形成基层医生的绩效报酬与自身开展健康宣教成效、群众认可度、上下转诊人数等量化挂钩的绩效工资模式,落实分级诊疗。
在人的管理方面,易县医疗卫生集团实行人员统一管理制度,对集团内所有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调配、统一考核。集团内人员按照专家、绩效动,人事关系、编制、基本工资不动的“两动三不动”原则,实现平行、上下柔性流动,解决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缺医问题。
7月25日15时,在紫荆关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室,12张康复床满员。
每周四,易县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医师韩晓强都会到紫荆关中心卫生院坐诊。对于韩晓强来说,定期到基层坐诊,工作量增加了,但是他的职业获得感更强了,找他问诊的基层患者越来越多。
今年1至7月,韩晓强在紫荆关中心卫生院接诊中医康复患者800余人次,医疗收入9.1万元,拿到绩效工资补助8000余元。
这种绩效分配体系改革和建设,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直接挂钩,有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易县医疗卫生集团以原卫健局核算中心为基础,成立集团财务核算管理服务部,对集团内部各医疗机构财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实现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六统一”。
机制顺了,效果随之而来。
2023年,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总门诊量299万余人次,与医共体成立前相比增长160%;总住院量4.7万人次,增长76%;医护人员绩效奖励从无到有,达到人均2961元;县域就诊率80.5%,较医共体成立前提高12.5个百分点;基层诊疗人次占比82%,提高19个百分点;全县住院次均费用下降8.12%。(记者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