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视近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讲述5名平均年龄仅28岁的河北年轻人如何向盐碱地要粮食的故事。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广阔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他们对农村充满感情,愿意扎根基层;他们有知识有技术,将城市和乡村连接,推动新知识、新技术向乡村汇聚;他们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各级组织部门要善于当好人才管家,做好“新农人”引育管用工作,让更多的“新农人”领跑乡村振兴路。
双向引才,充实“新农人”人才库。如今,农业生产的“软件”“硬件”不断升级,斑斓的大地蕴藏着更多科技的力量。人才回引工作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向发力,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打好“乡情牌”,依托血缘、亲缘、地缘,广泛梳理在外优秀人才,建立定期联络沟通机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所学、所见、所闻回故乡、帮老乡、建家乡,着力回引一批有文化知识、经营能力的在外大学毕业生、乡贤能人。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引才体系”,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党建链+人才链”“人才+乡村振兴项目”“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引才体系,多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发展硬实力来提升农村吸引力,变“不想来”“不愿来”为“主动来”“抢着来”,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精准培育,提升“新农人”真本领。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按照《“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业,这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目前,从“新农人”的组成类型来看,有熟悉农业生产的本土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还有进城求学然后回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从社会不同的行业跨界而来,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缺乏实践经验。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娘家人”,相关部门要携手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精准培训,让更多的“新农人”尽快掌握所需的技能本领,真正成长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
优化服务,帮助“新农人”成就梦想。招才引才不是“一锤子买卖”,想让“新农人”真正长久发挥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必须拿出长期且能落地的人才服务政策,为“新农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制度支撑。在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政策方面给予配套服务;在典型评选、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不断健全“新农人”服务体系,让更多的“新农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让他们感到在农村发展有奔头、有甜头、有盼头。(孙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