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六十年·三代人·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二次创业再出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六十年·三代人·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二次创业再出发

来源:瞭望2022-08-30 10:56

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2021 年 8 月 23 日摄) 牟宇摄 / 本刊

  “今年林场先后完成攻坚造林6600余亩,大部分位于土层贫瘠的石质阳坡。现在,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树,都是绿色。”

  林场实现了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忠华 曹国厂 高博 冯维健

  八月的塞罕坝,满眼都是迷人的风景。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花海美不胜收……

  今年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60周年。60年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这里建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站在新起点续写绿色传奇

  夏秋之际,驱车穿行塞罕坝,万顷林海让人心旷神怡。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在卫星云图上,这一弯深深的碧绿,仿佛展开双翅的雄鹰,筑起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

  自1962年建场以来,60载寒来暑往,一代代塞罕坝人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5万亩人工林海,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站在新起点上,塞罕坝人朝着绿色梦想昂首阔步。

  康熙点将台,海拔1800米,塞罕坝登高远眺最佳地点。放眼远眺,一片嫩绿矮小的樟子松隐藏在林海中间。

  这里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分场亮兵台营林区的大西沟攻坚造林地,陡峭的荒山被一抹新绿装点得生机盎然。

  “坡度超过40度,最薄处土层仅有10厘米,土壤下面是坚硬的板石,中间还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碎石。”阴河分场副场长时辰说,在这种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头山上造林,难度可想而知。

  建场60年来,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一些易成活的地方早已遍布林草,剩下的是零散小地块。攻坚造林,成了塞罕坝人的新课题。

  “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啃下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今年林场先后完成攻坚造林6600余亩,大部分位于土层贫瘠的石质阳坡。现在,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树,都是绿色。”

  植树造林,讲究“三分造,七分管”。林子基本成形后,管护不可或缺。

  眼下,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务林员袁中伟正忙着组织各分场对今春种下的柞树进行检查,监测林木生长情况,统计成活率。

  36岁的袁中伟用“森林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主要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夏末初秋是树木的生长旺季,也是病虫害多发季。我们要对树木成活率进行全面系统排查,以便秋冬季更好开展抚育作业。”他说。

  营造针叶阔叶异龄复层混交林,是塞罕坝二次创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受高寒、高海拔、半干旱、土地沙化等因素影响,塞罕坝过去几十年造林主要围绕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三大树种展开。但树种单一对防虫、防火、防病害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保证林场健康、持续、优质、安全发展,塞罕坝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引入桦树、柞树、花楸等5个阔叶树种,推进针阔混交林建设,打造林灌草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提高树种多样性,实现林场的良性循环。

  陈智卿介绍,通过攻坚造林、森林盲区清零、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年活动,让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传承好守护绿色的接力棒

  “绿之源”,是伫立在塞罕坝尚海纪念林里的一块精神之石。纪念林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命名。它不仅是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的起源地,也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时任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组织上动员他到新成立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任职,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带领着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白手起家。

  就这样,塞罕坝第一批建设者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当年跟5个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陈彦娴,如今已满头银发,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磨难,她的眼神仍然坚定,“每次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幸福感就难以言说。”

  因缺乏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次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关键时刻,王尚海等四位林场领导破釜沉舟,分别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县城搬到塞罕坝,很快稳定了军心。

  1964年春天,塞罕坝开展了提振士气的“马蹄坑大会战”。气温很低,浑身的泥浆冻成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终于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从这里开始,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了马力,最多时1年造林8万亩。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

  活着,在这里安家;死后,在这里守望。遵从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这片林海。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

  “与第一代务林人的艰苦相比,我们吃的这点儿苦不算什么。”时辰说,今年春天攻坚造林时,沟沟岔岔里仍有积雪。冷不算什么,关键坡度大,机械上不来。他组织30多名技术人员每天早晨7点多进场,靠人工把石块一镐一镐刨出来。

  “接力传承塞罕坝精神,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时辰说。

  创业艰难,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在广袤的青山绿树间,偶尔会出现一座三四层高的白色建筑,显得突兀而孤独,那是一座座“望海楼”。

  望海楼,望的是林海,观的是火情。51岁的刘军、王娟夫妇在月亮山望海楼从事防火瞭望工作。一部电话、一个记录本、一支笔和窗边的一台望远镜,是他们瞭望所用的工具。

  他们每天对望海楼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进行定时瞭望,每15分钟记录一次瞭望情况。在防火关键时期,夜间还要每小时向林场防火指挥部通报一次林区火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中心主任彭志杰紧盯着对面的大屏幕。这是林场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可将浩瀚森林和广袤草原尽收眼底,实时监控林场花草树木的安全。

  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防灭火能力,实现了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快速反应。

  除了防火,森林病虫害也被称为“无烟的火灾”。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已建立起“外防输入、内防输出”高效管控防治体系,在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调查的同时,对现有病虫害进行预防性人工喷雾,极大提升了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60年来,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2017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林场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二次创业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60年来,塞罕坝的创业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不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使4万多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1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如今,林场已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以绿为“媒”,靠绿生金。在毗邻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哈里哈村,经过造型师的巧手修剪,一株株松树摇身一变成为“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观树。目前,这个不到2000人的村庄,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9000多元,被誉为“塞罕坝生态第一村”。

  60年,树木更树人。塞罕坝人走的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爱绿植绿护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2021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的实施方案》,全面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目标,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根据规划,到203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面积将达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我们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真刀真枪干一场,干出一番新面貌。”陈智卿介绍,目前,林场正在实施塞罕坝精神宣传教育、森林草原“防火墙”、自然保护地系统化保护、林草生态价值转化、森林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基础设施补短板8大工程,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奋力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好成绩,都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塞罕坝将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目标。

  如今,塞罕坝的绿色正加快向外辐射延伸。“十四五”期间,河北省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500万亩、森林抚育15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840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70万亩,巩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10万亩。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森林蓄积量1.95亿立方米,固碳3.56亿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44%。□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巴基斯坦与印度宣布停火

  • 张海琴打破女子55公斤级三项世界青年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