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首发首套首台”层出不穷 武汉首位度持续攀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首发首套首台”层出不穷 武汉首位度持续攀升

来源:长江日报2025-11-18 18:16

具身智能机器人进行精细动作训练。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国内首款鸿蒙人形机器人,在武汉亮相;可帮助C919飞机发动机降温的国内首台加工设备,在武汉首用;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在武汉首发……勇攀创新之巅,武汉捷报频传。

  在武汉,“首发、首套、首台”层出不穷,推动这座城市的创新首位度持续攀升,也让武汉接连上榜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榜单,用硬核实力刷屏。

  从啃下硬骨头实现国产化,到实现技术领跑,再到完成首创占据一席之地,武汉接连攻下榜首背后,不只是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更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向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攀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武汉正在世界创新坐标上留下更多印记。

  ■ 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担起未来产业突围“利刃”

  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星汉实验室内,一位工作人员正通过六轴机械臂,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进行人机交互测试。10月28日,国内首款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机器人“夸父”在这里亮相。

  “夸父”的一大特点是基于开源鸿蒙开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夸父’验证了开源鸿蒙作为机器人‘大脑’的完全可行性,它解决的不仅是一个技术替代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安全问题。”华为开发者专家解释。

  就在同一天,全球首个“世界模型驱动的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数据工厂”落子武汉光谷。这个工厂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课堂”,能为机器人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更重要的意义是,有了这个工厂,湖北武汉不再仅仅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一个参与者,更可以构建基础设施或制定相关规则。

  此外,还有一大批源自武汉的首创成果已进入收获期: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其中任何一项技术拿出来,都担得起中国科技突围的“利刃”。

  这些都是武汉在未来产业上的强势突破。去年,武汉已划出13个细分赛道发展未来产业,包括人形机器人、先进半导体、深地深海深空等,力争到2027年,武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

  破局的土壤,是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与产业积淀。

  最新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武汉位列全球第八,继续攀升一位,排名介于美国旧金山湾区和美国巴尔的摩—华盛顿都市圈之间。更早前,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在人工智能领域,武汉的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全球第六,武汉创新策源能力持续领跑。

  在每一个看似独立的首创背后,是武汉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硬核支撑以及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发力,使创新链条全贯通。

  ■ 领航智能工厂入围数全国第一,传统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请编写一个直径10厘米的叶轮程序。”指令发出后,全球首台自主学习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让AI助手秒回代码,直接驱动机床开干。这是诞生在武汉的全球独一份“机床超级大脑”。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而数控系统是工业母机的“大脑”,华中10型让机床秒变“学霸”,能自己感知、学习、互动。

  曾几何时,国产数控系统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5%,五轴联动等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冲破封锁线,我们不服这口气。”国智中心副主任、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说。

  从1993年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1型打破技术封锁,到今年4月华中10型问世,实现人工智能在工业母机的系统性创新,背后是30多年的持续攻坚,更是核心科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武重集团发布世界首台智能重型机床高速高精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该机床关键核心部件已实现全部国产化;华工激光发布的首台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助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向高性能、轻量化、长寿命、短周期、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国产机床实现逆袭,是武汉传统产业逐“绿”向“智”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背后是武汉制造业的“智慧基因”越来越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武汉跻身前十,智慧城市测度,武汉优势明显。长飞光纤、武汉京东方入围工信部2025年度领航智能工厂项目培育清单,武汉入围数与上海并列全国城市第一。

  ■ 勇闯创新药“无人区”,占据全球细分赛道一席之地

  生物医药,是武汉向“新”求动能的重要赛道。

  光谷生物城,禾元生物“稻米造血”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封顶,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预计2026年二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稻米造血’属于全球首创成果,注射液一旦上市,可替代国内人血清白蛋白约四分之一的进口量。”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说。

  2006年,杨代常成立禾元生物,经过近20年的攻关,团队从稻米中分离纯化出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稻米造血”。

  在武汉,聚集着一大批像禾元生物这样的企业,他们勇闯创新药“无人区”。随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武汉一类新药研发已进入国家第一方阵,近400种新药在研。

  还有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全球首款帕金森自体细胞治疗药物、全球首款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武汉生命健康产业持续发力,成为医药新技术首发地,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拿到“准生证”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武汉汇集大健康企业超4500家,突破5500亿元规模,正逐步成为全球生命健康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占据细分领域一席之地。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武汉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升至全国第五,较上一年提升一位。

  武汉创新实力一再刷新,这不单是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更在于对照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从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浪潮,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武汉被不断“点亮”。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