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1月10日,南湖之畔,“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技术成果转化签约暨新产品全球发布”在湖北洪山实验室举行。
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与深圳盛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技术成果转化协议,以2000万元的转化金额达成技术独占许可合作,许可期为20年。这标志着我国鱼类养殖智能化投喂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

据《2024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34172.29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6754.80亿元。全国水产品总产量7357.59万吨,其中,养殖产量6060.03万吨。
湖北是千湖之省,河湖众多。渔业是湖北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湖北省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春芳介绍,在整个养殖的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到了总成本的60%~70%。而且还存在着三大痛点——环境压力大、饲料成本高、人工成本高。
行业痛点就是科研方向。历经十年技术攻关,王春芳教授团队研发的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集成鱼类生物学、物联网、智能计算及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技术,构建起“感知-预测-管控”全链条智能投喂体系。

在摄食感知层面,研发摄食行为传感器,捕捉鱼群摄食运动的时空行为特征,基于设计的信号处理算法,精准解析摄食需求强度。
在投喂决策层面,构建生物能量营养需求模型,结合实时摄食需求及环境参数,实现鱼类营养饲料需求的精准判别,形成投喂决策信号。
在执行控制层面,研发智能控制器驱动投喂装备,根据鱼群摄食过程规律,植入投喂节奏控制策略,将投喂决策信号转化为设备控制执行信号,实现按需智能投喂,避免投喂不足或过度投喂。
据悉,该成果作为核心技术荣获2025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水产主推技术,两度获评全国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优秀科技成果(2022、2024),并成功推动湖北省地方标准《鱼类摄食行为感知及智能投喂控制技术规范》立项。
武汉市五七东方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宋建介绍,近年来,公司利用该套系统累计养殖产量48万斤,养殖品种有大口黑鲈、草鱼、鲫鱼,累计养殖产值超过千万元。降低饲料系数10%~15%,人工投入减少了70%,经济效益提升15%~20%。
王春芳表示,2024年,全国水产饲料产量为2262万吨,鱼类饲料占比约70%,按照1吨1万元计算,如果全部使用智能投喂,可以节约158~237亿元。

“众所周知,水产养殖的投喂决策在畜牧水产养殖中是最为复杂的。此项技术成果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结晶,它精准切中了当前水产养殖业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需求。”深圳盛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明君表示,公司将加速产业化落地,深化技术升级迭代,拓展应用场景与服务模式,强化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让该技术走出实验室,迈上产业化,最终服务我国乃至全球的水产养殖业。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耳其阿塔图尔克大学等国内外水产养殖领域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投喂依赖经验的瓶颈,实现从“人工判断”到“数据决策”的转变,促进水产养殖投喂管理迈向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王建宏 通讯员晏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