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患者术后3小时喊饿,4小时就能在严密观察下离床活动,术后第一天复查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术后第4天便顺利出院。”提及今年10月初为一位深圳患者实施的无管纵隔手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副教授李樊满是欣慰。
无管技术既“微创”又“安全”的关键,在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默契配合。李樊解释,相较于传统全麻手术的“绝对安静视野”,自主呼吸状态下患者胸腔大小、手术空间会随呼吸动态变化。“每一次呼吸仅有2-3秒可操作时间,要求外科医生必须快、准、稳,更需要麻醉团队精准把控呼吸与镇痛。”
同济医院麻醉科主任梅伟教授进一步“揭秘”:要做到自主呼吸的状态下进行胸外科手术,无管麻醉必须在“少用药”和“保安全”间寻找平衡——采用适度静脉麻醉配合区域镇痛技术,替代传统全身麻醉。术中麻醉医生必须随时精准调整镇静镇痛深度,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提供最优化的手术术野。
“做无管麻醉,底线是安全,核心是自主呼吸,根本是为患者着想。”同济胸外科非插管精准麻醉联盟主席、同济医院麻醉科首席专家罗爱林表示,经过大量临床探索,同济医院麻醉科已经形成了一套清晰的工作范式:术前,对患者进行多维度评估,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术中,以短效镇静药?镇痛药为基础,搭配胸椎旁阻滞等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不打断自主呼吸的前提下实现充分镇痛,此外通过BIS监测?呼吸波形分析等手段实时追踪生命体征,筑牢安全防线。
同济医院胸外科党支部书记赵波回忆:“早些年,我们总在手术切口上‘做减法’,把大切口改小、双孔改单孔,可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仍有提升空间,传统麻醉方式术后恢复慢成了快速康复的‘拦路虎’。直到和麻醉科联手引入无管技术,才真正实现‘外科微创+麻醉微创’的双重突破。”
同济胸外科非插管精准麻醉联盟执行主席、同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徐卉指出,对于困难气道的患者,传统气管插管的方法风险高、挑战大,而无管保留自主呼吸方案是在遵循困难气道处理原则的前提下,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生命安全。
作为湖北地区无管微创技术的先行者,同济医院自2016年起便在省内率先开展该项技术的临床探索,至今已累计完成相关手术数百例,技术成熟度与患者康复效果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济医院已开设胸科微创无管化多学科门诊,制定个性化的无管化围术期综合治疗方案,最大化促进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并提供远期随访与康复建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严楚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