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北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湖北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来源:人民网2025-09-26 15:48

  秋日,晨曦微露,微风拂过长江武汉新洲双柳段江面,吹起层层涟漪。倏然间,金粼碎浪被几道银影划破——长江江豚逐波而来,搅动一江琉璃光影。

  “它们每天早上六七点都会在这出现……”自2021年首次在这里邂逅江豚,环保志愿者徐建利已记录了100余段江豚活动的影像,对江豚的习性了如指掌。

  昔日偶得一见的江豚,现已在武汉这段被称为“江豚湾”的水域安家,二十五六头的族群悠然栖居,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亦是长江焕发生机的璀璨坐标。

  山水天成,百川竞秀

  “汉阳有个南岸嘴,武昌有个月亮湾,汉口有个龙王庙,游不过来就坐船……”武汉民谣创作人冯翔的作品,每一首都绕不过武汉的水。

  纵观历史,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回溯千年,武汉的生长也满刻着“水”的印迹。

  翻开中国的山水画卷——

  滚滚长江东出三峡,进入云梦泽后放缓脚步,其最大支流汉江也在此交汇。两条大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江湖之间生机勃发、万物芳华,武汉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

  武汉的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蜿蜒曲折,淌出16.24万公顷的湿地面积,江水漫流,雕琢出“江城”模样,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符号。

  打开武汉的历史记忆——

  3500年前依水而建的盘龙城,被视为武汉“城市之根”,先民逐水而居,枕水而作,成为这座“百湖之市”的最初轮廓,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空间格局。以水为介,南来北往的脚步中,雄浑的北方文化与灵秀的南方文化在此交汇;冬去春来的更迭中,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此碰撞。

  多元文化汇聚,这里自古便引来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大诗人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江城”之名流传千古。而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尽了古往今来四海游人的江湖之约。

  江河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格局,滋养了江城的人文风貌,沉淀了“百湖之市”厚重的水文化。

  从商代盘龙城遗址精巧的陶制排水管,到明清时期“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贸繁荣,到近代“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工业崛起,再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长江之滨,龟蛇静立,水拍江岸,满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黄鹤楼的飞檐刺破云霞,以高耸之姿守望江流的千年诗篇;古琴台的弦音拂过月湖,低语着伯牙子期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江汉关的钟声敲碎夜幕,每一响都回荡着汉口开埠的近代风云;武昌红楼的砖墙浸透晨曦,依然铭记着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震颤。

清晨,朝霞映照武汉的标志建筑——江汉关。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清晨,朝霞映照武汉的标志建筑——江汉关。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一江水,行经万里、穿越千年,让武汉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上成为重要参与者,同时也让水文化深深嵌入武汉人的生活。

  南岸嘴、月亮湾、龙王庙,是两江三镇四岸的交汇;沿江大道、临江大道、沙湖大道,是江风湖韵的画卷;东湖、南湖、沉湖,是丰富生态的宝库。

  若是外地人,到武汉一定要体验一次长江轮渡,从武昌的中华路到汉口的武汉关,票价仅为1.5元。站在轮渡的甲板上,观武汉长江大桥横卧滔滔江面,上层是公路,下层行火车,阳光洒在桥上,倒映于粼粼江面,这即是武汉人的日常,是长江两岸熙熙攘攘的生活与生计,更是一座城与一条江的深度联结。

  人水共生,文脉绵盛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奋斗不息。

  正是由于处在两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武汉的城市记忆,是一部与洪水相争的艰难史,是人与水相互磨合、共生的智慧史。依水而居,在水中筑土为墩,所以武汉有不少以墩为名的地址;防洪筑堤,这里以堤为名的街道也比比皆是。

  在长江、汉江交汇的龙王庙江滩处,高高的防洪墙上,标刻着1931年、1954年、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29.73米、29.43米。一块镌刻着“生死牌”的石碑静静矗立,将人带回到1998年那场声势滔天的抗洪斗争,触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1931年武汉三镇“堤防尽溃,人畜漂流”“市镇精华,摧毁殆尽”,水淹三镇百余天。如今,这样的情形永成历史记忆。龙王庙等曾经严防死守的“生死战场”,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

  治水之道,不在征服,而在共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时代,中国治江实践在武汉写下生动注脚。

  武汉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390座各类码头完成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说。如今,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江水东去,武汉的长江故事,在“山水人城”相融的笔触中,绘就出一幅古今交汇的新图景。

  这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一城江湖气,半部水文明。

  走进位于武汉的长江文明馆,一件件长江流域典型的文物标本,勾勒出长江流域历史发展轨迹与文明演进脉络,而从中都能找到武汉的身影。

  从舟楫往来,到巨轮直航、高铁驰骋;从汉口开埠,到“汉阳造”;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千百年来,武汉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

  从抗洪抢险中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到长江大保护中治理污染的壮士断腕;从大河安澜的人水共生,到高质量发展的人水共荣;从“大江大湖”雄阔的城市性格,到南北文化交汇、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这份深厚的水文明底蕴,已深深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每到夏天,武汉都会被一个热词所包围——渡江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50届。

  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这座城市的人们亲水、乐水。长江大桥和两岸江滩上,人头攒动,万千目光追随江中健儿,共享这座城市与长江的相处方式。

第50届武汉渡江节,健儿们组成方阵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第50届武汉渡江节,健儿们组成方阵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半个世纪来,武汉渡江节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它承载的不仅是泳者的勇气,见证的不仅是发展变迁,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浪涛中锻造的坚韧不拔,在激流里淬炼的开放包容。

  来自英国的阿什利·霍格今年是第六次参与渡江节。2017年第一次来参加比赛时,他对长江的印象停留在“湍急且略带漂浮杂物。”“这些年水质越来越干净,作为流经大城市中心的河流来说,这太罕见了。武汉能把长江照顾得这么好,让人敬佩。”对他来说,长江吸引他走进了武汉,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河流域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议题,迫切需要汇聚各方智慧,深化交流合作。

  作为大河治理的交流平台,2025“大河对话”于9月25日至27日在武汉举办。论坛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来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与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恰如一部立体教科书——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选择,而是可以在相互促进中书写一份人水共荣的图景——

  江中,“微笑天使”稳定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江豚种群;岸上,“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用户数已突破183万,“双碳”目标融入市民“指尖”生活;城内,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10%,绿色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这场文明与河流的对话中,武汉将以长江江豚的微笑、清澈的江水和可复制的实践,向世界传递长江生态复兴的武汉答案。

  长江从不囿于河道。长江之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天然纽带,也成为武汉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象征。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武汉向水而歌的旋律,这一次也将随着长江的波涛,传向世界,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鹏翔 侯文坤)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运会丨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在深圳举行

  • 音舞诗画《家住淮河边》在蚌埠首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