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北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湖北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来源:人民网2025-09-26 15:48

  秋日,晨曦微露,微风拂过长江武汉新洲双柳段江面,吹起层层涟漪。倏然间,金粼碎浪被几道银影划破——长江江豚逐波而来,搅动一江琉璃光影。

  “它们每天早上六七点都会在这出现……”自2021年首次在这里邂逅江豚,环保志愿者徐建利已记录了100余段江豚活动的影像,对江豚的习性了如指掌。

  昔日偶得一见的江豚,现已在武汉这段被称为“江豚湾”的水域安家,二十五六头的族群悠然栖居,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亦是长江焕发生机的璀璨坐标。

  山水天成,百川竞秀

  “汉阳有个南岸嘴,武昌有个月亮湾,汉口有个龙王庙,游不过来就坐船……”武汉民谣创作人冯翔的作品,每一首都绕不过武汉的水。

  纵观历史,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回溯千年,武汉的生长也满刻着“水”的印迹。

  翻开中国的山水画卷——

  滚滚长江东出三峡,进入云梦泽后放缓脚步,其最大支流汉江也在此交汇。两条大江在中国的地理中心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江湖之间生机勃发、万物芳华,武汉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

  武汉的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蜿蜒曲折,淌出16.24万公顷的湿地面积,江水漫流,雕琢出“江城”模样,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符号。

  打开武汉的历史记忆——

  3500年前依水而建的盘龙城,被视为武汉“城市之根”,先民逐水而居,枕水而作,成为这座“百湖之市”的最初轮廓,又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武汉三镇隔江相望的空间格局。以水为介,南来北往的脚步中,雄浑的北方文化与灵秀的南方文化在此交汇;冬去春来的更迭中,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在此碰撞。

  多元文化汇聚,这里自古便引来文人墨客为之吟咏,大诗人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江城”之名流传千古。而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尽了古往今来四海游人的江湖之约。

  江河塑造了武汉的城市格局,滋养了江城的人文风貌,沉淀了“百湖之市”厚重的水文化。

  从商代盘龙城遗址精巧的陶制排水管,到明清时期“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贸繁荣,到近代“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工业崛起,再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长江之滨,龟蛇静立,水拍江岸,满是历史与现代的交响——黄鹤楼的飞檐刺破云霞,以高耸之姿守望江流的千年诗篇;古琴台的弦音拂过月湖,低语着伯牙子期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江汉关的钟声敲碎夜幕,每一响都回荡着汉口开埠的近代风云;武昌红楼的砖墙浸透晨曦,依然铭记着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震颤。

清晨,朝霞映照武汉的标志建筑——江汉关。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清晨,朝霞映照武汉的标志建筑——江汉关。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一江水,行经万里、穿越千年,让武汉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节点上成为重要参与者,同时也让水文化深深嵌入武汉人的生活。

  南岸嘴、月亮湾、龙王庙,是两江三镇四岸的交汇;沿江大道、临江大道、沙湖大道,是江风湖韵的画卷;东湖、南湖、沉湖,是丰富生态的宝库。

  若是外地人,到武汉一定要体验一次长江轮渡,从武昌的中华路到汉口的武汉关,票价仅为1.5元。站在轮渡的甲板上,观武汉长江大桥横卧滔滔江面,上层是公路,下层行火车,阳光洒在桥上,倒映于粼粼江面,这即是武汉人的日常,是长江两岸熙熙攘攘的生活与生计,更是一座城与一条江的深度联结。

  人水共生,文脉绵盛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奋斗不息。

  正是由于处在两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武汉的城市记忆,是一部与洪水相争的艰难史,是人与水相互磨合、共生的智慧史。依水而居,在水中筑土为墩,所以武汉有不少以墩为名的地址;防洪筑堤,这里以堤为名的街道也比比皆是。

  在长江、汉江交汇的龙王庙江滩处,高高的防洪墙上,标刻着1931年、1954年、1998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8.28米、29.73米、29.43米。一块镌刻着“生死牌”的石碑静静矗立,将人带回到1998年那场声势滔天的抗洪斗争,触摸“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1931年武汉三镇“堤防尽溃,人畜漂流”“市镇精华,摧毁殆尽”,水淹三镇百余天。如今,这样的情形永成历史记忆。龙王庙等曾经严防死守的“生死战场”,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

  治水之道,不在征服,而在共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时代,中国治江实践在武汉写下生动注脚。

  武汉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390座各类码头完成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说。如今,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江水东去,武汉的长江故事,在“山水人城”相融的笔触中,绘就出一幅古今交汇的新图景。

  这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原乡——一城江湖气,半部水文明。

  走进位于武汉的长江文明馆,一件件长江流域典型的文物标本,勾勒出长江流域历史发展轨迹与文明演进脉络,而从中都能找到武汉的身影。

  从舟楫往来,到巨轮直航、高铁驰骋;从汉口开埠,到“汉阳造”;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千百年来,武汉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

  从抗洪抢险中众志成城的英雄壮举,到长江大保护中治理污染的壮士断腕;从大河安澜的人水共生,到高质量发展的人水共荣;从“大江大湖”雄阔的城市性格,到南北文化交汇、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这份深厚的水文明底蕴,已深深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每到夏天,武汉都会被一个热词所包围——渡江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50届。

  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垂髫小儿,这座城市的人们亲水、乐水。长江大桥和两岸江滩上,人头攒动,万千目光追随江中健儿,共享这座城市与长江的相处方式。

第50届武汉渡江节,健儿们组成方阵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第50届武汉渡江节,健儿们组成方阵横渡长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半个世纪来,武汉渡江节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它承载的不仅是泳者的勇气,见证的不仅是发展变迁,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浪涛中锻造的坚韧不拔,在激流里淬炼的开放包容。

  来自英国的阿什利·霍格今年是第六次参与渡江节。2017年第一次来参加比赛时,他对长江的印象停留在“湍急且略带漂浮杂物。”“这些年水质越来越干净,作为流经大城市中心的河流来说,这太罕见了。武汉能把长江照顾得这么好,让人敬佩。”对他来说,长江吸引他走进了武汉,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大河流域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议题,迫切需要汇聚各方智慧,深化交流合作。

  作为大河治理的交流平台,2025“大河对话”于9月25日至27日在武汉举办。论坛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来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与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恰如一部立体教科书——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证明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选择,而是可以在相互促进中书写一份人水共荣的图景——

  江中,“微笑天使”稳定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江豚种群;岸上,“武碳江湖”微信小程序用户数已突破183万,“双碳”目标融入市民“指尖”生活;城内,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10%,绿色环保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这场文明与河流的对话中,武汉将以长江江豚的微笑、清澈的江水和可复制的实践,向世界传递长江生态复兴的武汉答案。

  长江从不囿于河道。长江之水,自古就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天然纽带,也成为武汉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的象征。

  江河万里,和合共鸣。

  武汉向水而歌的旋律,这一次也将随着长江的波涛,传向世界,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鹏翔 侯文坤)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