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吕宏山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方略。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领导机制、平台建设、资源协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出发,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学校党委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置于人才培养的高度,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以及师生座谈等精准举措,为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水平、上台阶明确方向指引;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系列配套制度文件,明确思政课教学的“路线图”与“任务书”,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全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推进。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理念上,摒弃“教师主导、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教师通过学情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与学习需求,将同学们高度关注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热点议题,转化为实践教学的核心主题。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主题设计,激发学生思政课实践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深层转变。
打造多元平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效,与实践平台的辐射广度、挖掘深度紧密相关。学院坚持从“学校小课堂”迈进“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思政实践教学的三大实践平台矩阵。一是搭建“行走的思政课”实体平台。学院积极链接丰富的社会资源,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湖北大别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合作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建三局三公司、长飞光纤等企业签约,在春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武汉经开区“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开展长期合作。这些实践场所涵盖多元领域,为丰富学生体验、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概论”课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创设“可穿越的思政课”虚拟平台。为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壁垒,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了思政课“喻山智语”智慧云平台,通过数智工具 ULearning、AI 教学数据与录播智能分析系统等实现了思政课实践的可视化呈现,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实现跨时空的学习。三是打造“无边界的思政课”数字平台。以“优学院”等数字化学习平台为技术依托,不仅实现了教学任务发布、在线指导、成果提交、小组研讨等核心教学环节的线上化操作,为师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沟通学习平台,还汇聚了海量案例素材,为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广泛凝聚合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在学校层面,构建了“学校统筹规划、学院主导实施、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学分认定上给予支持,学工部、校团委则推动“概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挑战杯”等科创竞赛深度融合,为课程创新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组织保障。在社会层面,学院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全国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24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在全国建设思政课实践点100个;与新华网开展战略合作,推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推送栏目;与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合作录制“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等。不仅拓展了实践育人的平台载体,更创新了实践育人的形式内涵,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地协同育人合力。
坚持科学反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化。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引导教学方向的“指挥棒”。学院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该体系遵循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相统一的四大原则,实现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效融合。评价主体层面,构建了“学生+教师”的双主体评价框架,既注重通过教师评价推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培育、价值塑造等多方面的有效成长,同时也注重借助学生评价反向推动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评价手段上,则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运用数智平台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课堂互动频次、实践成果质量等过程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实现了教学评价逻辑从“重结果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