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华中科技大学以“四类转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
讲述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岳奎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有效转化,是深化育人成效的核心命题。对此,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发力,构建起以实践教学成果“资源转化”夯基、“课堂转化”增效、“表达转化”破圈、“价值转化”引领为核心的“四类转化”机制,有效打通了实践教学成果从生成到应用的堵点,为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注入了强劲动力,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推动成果“资源转化”,破解“素材散”难题,夯实教学支撑力。“资源转化”的关键是推动碎片化的实践教学素材到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资源。资源库作为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桥梁,能有效解决实践成果碎片化、转化率低的问题,为教学应用和传播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构建分类共享的实践育人成果资源库,是党的创新理论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更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内容建设上,突出系统性,建立“学生实践库”与“教师成果库”双轨并行机制,涵盖学生实践形成的音视频、调研报告、艺术作品及教师优秀教案、教改论文等,盘活实践教学“富矿”。平台建设彰显科学性,依托“喻山智语”AI思政智能体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线上平台,着力开发“学生实习实践数字地图”,标注实践地点与主题,点击可查看对应成果,还设“精品成果展示专栏”;线下同步开展纸质成果展览陈列,既为学生提供实践参考,又直观呈现育人成效。
加强成果“课堂转化”,打通“两张皮”堵点,增强理论说服力。“课堂转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资源库实践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养分”,实现从“实践素材”到“教学资源”的内生转化,这是深化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破解理论阐释“抽象化”的关键。实践案例的转化应用能让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让党的创新理论彰显生命力。我们建立政治引领与教学适配的遴选机制,出版《“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精选》系列教辅资料,编撰学生课堂实践“我与新时代故事”等案例成果集,按教学模块结构化编排。同时构建梯度化开发机制,低年级用影像故事等直观素材,高年级深化为理论分析题。课堂上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分享实践经历,以“小切口” 解读“大主题”,增强理论说服力。
提升成果“表达转化”,突破“吸引力”瓶颈,激发青春共鸣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破解理论传播“抽象化”“同质化”的关键,更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我们深耕多元传播载体,在主流媒体打造权威发声窗口,依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形成专题报道,通过长江日报等地方媒体挖掘学子在地实践故事。通过深度参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改变中国的真理力量》《是这个理》等电视节目制作,从《牛车河水清又甜》的生态密码到《再访土店子》的乡村振兴,将实践素材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从荧屏到课堂》教学案例。学期中常态化开展 “我的专业我的国”“诵读经典 逐梦时代”“身边人天下事”等分享活动,让理论表达既有“真理味道”又有“青春气息”,极大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和亲和力,实现“破圈”效应。
增强成果“价值转化”,延伸“实践链”效能,深化育人引领力。育人引领力的核心在于让实践成果融入社会发展肌理、服务国家战略大局。通过成果的价值转化,既彰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担当,更引导青年在服务社会中筑牢理论信仰,实现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共进”的成长蜕变,从“价值塑造” 到“价值创造”的跨越。我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热点难点议题与民生痛点问题,从实践成果中遴选优质项目,依托专项基金实施“理论打磨—方案精研—资源嫁接”培育,推动乡村振兴调研转化为咨政建议、社区服务方案落地为公益项目,借助“挑战杯”孵化与校地合作让成果从“纸上构想” 变为“现实效能”。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精准指导,确保成果紧扣政策导向。联动教务、学工、科研部门将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与学分认定,将转化成效与师生评价挂钩,通过反馈平台实时展示成果服务社会的实效,让青年在见证实践成果解决真问题、作出真贡献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通讯员 王锐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