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假期间,学生群体打工、兼职、玩网络游戏等活动频繁,不少毕业生家庭也有升学择校需求。这让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以案示警,披露一批近年来省内外涉及学生被骗的五类暑期高发诈骗案件类型。
警惕“问题客服”与换平台支付
所谓“充话费返利”,其实是刷单返利类诈骗。今年6月底,十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7岁学生小瑞刷抖音时看到一条兼职信息,按照要求下载了一款APP做“充话费返利”任务。起初,小瑞投入小额资金后能收到返利并成功提现,加大投入金额后却发现无法提现。对方谎称是“系统故障”,需充值方可修复系统并提现。小瑞又转账4000元后,便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
警方提醒,暑期学生打工、兼职需求旺盛。面对刷单类招聘信息,尤其是“加大投入”“持续投入”等字眼,要格外警惕。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手段翻新花样多。此类诈骗手法,归根结底是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报培训班或者购物等信息,虚构本不存在的退款、理赔,再编造名目诱导受害人转账。警方提醒广大群众要做到“三不”:不脱离平台交易,不屏幕共享,不预付定金;接到自称客服电话时,务必找到培训班负责人或者购物官方平台核实信息真伪。
买卖游戏账号、送游戏装备等陷阱也不少。湖北省反诈中心民警提醒家长,避免让孩子单独使用绑定大额资金的手机或支付设备,对孩子保密支付密码、锁屏密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广大青少年应一律拒绝“送皮肤、送装备、免费代练、帮忙充游戏币、高价收购账号”等诱惑,不接受恐吓转账、下载共享屏幕软件等行为。
求学走捷径、境外赚快钱是陷阱
本以为是“走捷径”,却没想到不仅损失巨额财产,还耽误了孩子正常的求学进度。2024年7月,武汉的12名高考生家长在等待几个月后,等到的却是被骗的消息。此前,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岑某,声称自己能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将身份更替为“国际交流生”后进入知名院校,共获诈骗款134万元。
武汉洪山警方到岑某承诺入学的院校调查,发现校方并未与岑某达成任何形式合作,所有带有高校公章的材料均系伪造。很快,岑某及另一名嫌疑人方某落网。
警方提醒,在学历提升上,一定要摒弃不劳而获和花钱买省心的想法,要多方核实,在官方网站查询学籍、考试和录取记录等信息,或直接拨打高校招生办电话核实。
“去边境走私黄金来钱快,我赚了30多万元!”2023年暑期,青年小凯接到朋友阿西(化名)邀请他去“发财”。阿西还发来“支付宝余额截图”,让小凯深信不疑。
当年10月,小凯被骗至境外,随即被限制人身自由。小凯被迫进行诈骗犯罪,因没有业绩,还遭到电击、橡胶棍砸头、关禁闭、关水牢等虐待。
直到2024年2月29日,在公安部和湖北公安机关努力下,小凯才被警方解救并带回。
警方提醒,“到境外走私黄金”“月入过万”“一趟五六千”“稳赚不赔”等涉及境外高薪招聘的骗局近年来多发。不管是熟人邀约,还是在网上看到工作简单、报酬丰厚等出境务工招聘信息,需要高度警惕。(李宗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