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这座武陵山区的“非遗会堂”,用2500平方米的舞台化展厅,为90余项濒临消逝的古老技艺搭起传承的“议事厅”。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恩施州,是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所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瑰丽多姿。
恩施州非遗馆采取了“舞台化”“场景化”的分区设计,分为遇见龙船调、山水云雾间、烟火人家暖、日子歌里甜、传承年复年五个部分,展示了90余项非遗项目,从“山水”“村寨”“人家”“传承”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恩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
刚进馆,序厅“遇见龙船调”就让人眼前一亮。利川灯歌的代表性传承人一开嗓唱起“正月是新年”,旁边的小朋友们就忍不住跟着节奏,学起采莲船摇摇晃晃的样子,津津有味。那首著名的世界级民歌《龙船调》,欢快、幽默又好听,魅力就在这儿。
在山水云雾间,恩施州各民族繁衍生息,从商周时代威震殷人的阵前巴人歌舞,到百村千户共庆丰收的土家族摆手舞;从风靡唐宋的“竹枝词”,到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植根于青山绿水间的恩施歌舞,正随时光长河奔腾向前。
转到“烟火人家暖”展区,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竹编师傅手指翻飞,几分钟就能编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蜻蜓骨架;恩施玉露茶的展位前排起了队。
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直立人”,实证了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缕烟火,在山谷间摇曳升腾,经风雨变幻,历时代沧桑,终成文明之光。
最热闹的要数“日子歌里甜”区域——摆手舞的音乐一响,游客们就忍不住拉着传承人的衣角,围成圈跳起来,土家话的教学声都淹没在大家的笑声里了。
这片武陵秘境,层峦叠嶂间自藏纷繁万千,历来为世人向往。出嫁时哭,哭嫁歌诉说离肠;去世后歌,撒叶儿嗬长歌当哭。社节,保留着对天地祖先淳朴感恩;女儿会,尽展自由婚恋的浪漫与炽热;“南堂灯傩柳”争奇斗艳,“生旦净末丑”演绎人生百态。
一锤一凿,一丝一线,一招一式,一咏一叹,都是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体育游艺、传统技艺、医药智慧,沉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熔铸成彪炳后世的永恒记忆。
今年6月,恩施州正式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站上了新起点。恩施州注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政策制定实施、队伍机构建设,到研究成果利用、文化创新创意,书写了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曾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