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国车谷再发现

来源:武汉经开区2025-06-24 17:10

  江水汤汤,出洞庭、过岳阳,一刻不息奔流向东。在武汉的最南端,长江入汉,第一个迎接它的,便是武汉经开区。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建设史只有34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如沧海一粟。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这首时空交织的壮丽史诗,在武汉之南的长江左岸,留下了极易被忽略的历史印迹。

  从汉阳人头盖骨化石,到天兽御尊,再到赤壁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与滔天赤焰……

  循着这些印迹,在浩如烟海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我们发现、解读长江S形大弯怀抱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密码。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让武汉人类史上溯到一万年以前

  1954年,一场特大洪水冲刷出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城——盘龙城。

  在这个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仿佛触摸到数千年前的华夏文明。

  这一发现,把武汉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达到3500年。因此,盘龙城被誉“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重见天日”43年后的1997年,汉南区环保局干部毛凑元不经意的一次发现,把武汉的人类史向前推进到一万年以前。

  这一年的1月上旬,毛凑元在长江边的纱帽江滩上晨练时,捡到了一些“怪石”,其中,就包括一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汉阳人头盖骨化石

▲头盖骨的复原图

  经贾兰坡教授、吴新智教授、胡承志教授、吕遵谔教授等古人类学家、考古专家鉴定,这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主人系女性,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北京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1933年发现)[1]四川资阳人(距今七千年,1951年发现)[2]的时代相当,但形态特征更接近现代人,是长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现代人的人类祖先,填补了湖北省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因其发现地纱帽属大汉阳地区,专家、教授遂以考古的命名规则,将其定名为“汉阳人”。汉阳人头盖骨化石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系国家一级文物。

  作为“武汉最早的市民”,汉阳人从哪里来?

  从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梳理的湖北古人类迁徙路径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发现的“建始人”(距今约200万至250万年,属人类的早期成员),到十堰郧县发现的“郧县人”(距今约80万至100万年),与陕西蓝田人(距今65万年至80万年,1963年发现[3])的年代相当,再到1956年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现的“长阳人”(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年,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年代相当),以及结合在襄阳金鸡咀发现的距今约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荆州鸡公山发现的距今约4.3万年—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专家认为,湖北的古人类发现,填补了人类演化与迁徙的关键空白,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说明长江流域同样存在悠久的史前文化,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专家据此还认为,湖北境内的古人类在进化中经历了本土演化与迁徙的过程。他们走出洞穴,走进山林,再沿着清江、汉江一线向东向南迁徙,经恩施—十堰—襄阳—宜昌—荆州—武汉的古人类迁徙廊道,来到了江汉平原。汉阳人可能是迁徙至江汉平原的湖北古人类的“后裔”。他们在长江之畔的汉南纱帽周边,渔猎耕作、繁衍生息。

  天兽御尊见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源自武汉经开区的国宝级文物,还有一件名为“天兽御尊”的青铜器。与汉阳人头盖骨化石一样,它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广为人知,在汉南纱帽发现的天兽御尊相对无闻。

  1954年的那场特大洪水,冲刷出了盘龙古城,但是,对它的考古发掘则是在20年后的1974年。

▲国家一级文物“天兽御”尊

  天兽御尊的发现,比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早了近10年。

  新华网2014年2月播发的新闻《废品站里捡回商代天兽御铜尊》,介绍了天兽御尊的发现过程。

  上世纪60年代,大概是1965年,汉阳区文化馆一名馆员,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铜尊。后经专家推断,铜尊应该是出土于汉南纱帽山一带,属商晚期文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把文物当作废铜烂铁卖并不稀奇。文博工作人员常去废品收购站“捡漏”,淘到商周青铜器不足为奇。

  此尊高37.1厘米、重6.6千克,形制喇叭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觚形。圈足内铸铭三字“天兽御”,“天兽”是族氏名,“御”是祭祀的意思。

▲商周青铜器上的“天兽”铭文(资料图)

  此尊因此得名,也与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黄帝产生了联系。

  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国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者有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族,长江流域的三苗部族,淮河流域的少昊、蚩尤部族。

  在那个尚未完全走出蛮荒的时代,部族之间战争频繁。比如,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帝胜;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黄帝又胜。“从此,黄帝集团势力日盛,黄帝成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4]

  黄帝姬姓。史学家、考古学家认为,“天”是黄帝一族最重要的图腾,“天兽”则是黄帝一族中以兽为图腾的同族。《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黄帝曾率领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支军队与炎帝作战。

  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认为,“天兽”族徽,即在“天”字图形之下铸有各种兽类图形的铭文,青铜器铭文中的天兽类族徽是由黄帝族中以兽为图腾转化而来的。[5]

  据此说,天兽御尊的主人当属黄帝一族的后裔。

  黄帝统一中原后,帝位先后传到尧、舜、禹手上。炎黄尧舜禹,史家称为“五帝”。

  由尧帝始,三苗部族为乱。尧、舜、禹三帝连续征战,三苗为禹所败。此后,三苗一部留在长江流域、融入部族,一部南迁、进入云贵高原,形成了现在的苗族。中原华夏部族的势力范围拓展至长江流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融合、演进。

  由禹始,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约4000年以前,中国进入了史书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真正的朝代、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6]。由夏以降,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华夏大地进入青铜时代。

  公元前17世纪,商灭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商帝殷姓,是姬姓的子姓。据《河图运录》记载,殷姓始于后稷,后稷是帝喾(音kù)与姜嫄所生。司马迁依《大戴礼记·五帝德》所载,认为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礼器种类繁多,包括鼎、簋、爵、卣、尊等。尊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之一,作盛酒之用,常用于大型祭祀、宴飨活动。

  商人敬神崇鬼且喜饮酒,礼器以酒器居多。天兽御尊的持有者,作为黄帝后裔,把“天”“天兽”族徽铸于铜尊上,以示身份尊贵。

  天兽御尊铸于何地,因何现身于汉南纱帽,已不可考。专家推测,或与商王武丁征伐荆楚有关。

  公元前1251年,商晚期,武丁继王位。武丁四方征伐拓疆域,商王朝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据《诗经·商颂·殷武》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意思是,商王武丁率诸侯征伐荆楚之地,突破荆山天险,深入江汉平原及长江流域,最终击败江汉荆蛮。

  古人征伐,必祭祀、宴飨。武丁征伐荆楚,想必随军携有包括天兽御尊在内的礼器,以备祭礼、宴飨之用。武丁征伐,兵马倥偬,恐因战事繁忙、军情紧急而遗落此尊,并流传至今。

  此说虽为推测,但也佐证彼时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因战而融”,交织与融合中造就中华文明。

  黄帝,又名轩辕。相传黄帝大战蚩尤,蚩尤作法,战场生雾,黄帝造指南车,大胜蚩尤。

  轩,是一种前顶较高、后面带有帷幕、两侧有窗的坐车,后来也泛指车。辕,指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借轩辕之义,后人又称黄帝为“轩辕氏”,名其居住之所为“轩辕之丘”。

  天兽御尊与轩辕黄帝关联千丝万缕,且天兽御尊出土于武汉经开区。千百年后,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仿若冥冥注定之使命。

  文化再发现绕不开的纱帽山与大军山

  发现汉阳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天兽御尊,绕不开踞于长江左岸的一座小山丘——纱帽山。

  纱帽山海拔37.82米,面积只有区区4000平方米,东临长江,与江夏金口镇隔江斜对。

  在纱帽山周边,不仅发现了汉阳人头盖骨化石,出土了天兽御尊,还于1964年发现了商周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纺轮、陶鬲、陶豆、陶板瓦、铜斧、铜矛、铜蟠螭三连环、卜骨、鹿骨、狮骨等100余件文物,其中,完整的有20余件。1983年,纱帽山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跨越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纱帽山又一次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从今洪湖乌林至江夏金口长达一百多里的长江沿线,“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7]。在这个被称为赤壁之战的以少胜多战役中,孙刘联军同仇敌忾,曹操率败军取道华容退守襄阳。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篇》,记载此战:“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在郦道元的笔下,纱帽山名为百人山。

  宋淳熙间,李巽作《南楼记》云:“郡之西南八十里近赤壁,与百人山对。”同治年间注《长江图说》亦载,百人山就是纱帽山,东南距赤矶山江面三里多路。

  赤壁之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初步奠定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年,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第二年。诸葛亮“隆中对”,献计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战略走向现实,他本人也成为智慧与谋略的代名词。

  经过历代文学的修饰和演义,赤壁之战成为浓缩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的大舞台,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汉南纱帽山外,在武汉经开区的军山区域,还有大军山、小军山、设法山等地名,以及擂鼓墩、诸葛城等三国历史文化遗迹。

  大军山海拔197.3米,立于长江左岸,位纱帽山以北,与长江右岸的江夏赤矶山隔江对峙。大军山、纱帽山、赤矶山以犄角之势,扼守长江入汉的第一道门户。

  明嘉靖《汉阳府志》寥寥数语,道出大军山的得名由来:“小军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吴魏相战,陈兵两山之间,故以大、小军名。”大战之前,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明嘉靖《汉阳府志》视大军山为其中一方的大军驻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载:“昔周瑜与黄盖诈降魏武(曹操),大军山地也。”在郦道元看来,大军山是黄盖向曹操诈降之地。

  大军屯兵之所也好,黄盖施计诈降之地也罢,史料记载以及擂鼓墩、祭风台等三国遗迹,让大军山与1800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千丝万缕。

  擂鼓墩,位于大军山半山腰。传说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山腰摆设几百面大鼓,于浓雾中擂鼓,让曹军误以吴军偷袭,弓箭手放箭“箭雨”铺天盖地,吴军获箭矢10万余支。

  诸葛城,相传赤壁之战前,刘备兵败,诸葛亮于大、小军山和设法山之间的高地筑土城,屯兵拒敌。

  设法山,众山环抱之中的一座小山,传诸葛亮执羽扇登此山,设“三计”破曹:反间计,误导曹操斩杀最懂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与庞统合谋“连环计”,致曹操令以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草船借箭,诱获曹军10万余支羽箭。大战前,诸葛亮于山顶筑台,观天象、借东风,助周瑜火烧曹军。

  依此,此山得名“设法山”。“天不设法,地不设法,只有人设法。”设法山之名,蕴含着超凡的东方智慧。

  往事越千年,三国古战场上的鼓角铮鸣已远。大军山所处的军山新城,跃向创新高地。大军山脚下的西瓜地上,“长”出了大学园区——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

  眼下,武汉经开区正在筹建大军山公园和军山江滩公园,将充分挖掘山水林湖等自然资源,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打造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的“后花园”,“师生员工将沐江风、嗅花香、闻鸟语,在山水林湖间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汉阳人的神秘足迹,到天兽御尊的精湛青铜铸造技艺,再到三国时期“浪花淘尽英雄”的金戈铁马与鼓角铮鸣……武汉之南的这片土地,留下了由远古而来的历史印迹,同时见证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织、融合与演进,见证着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在时代的演进中,历史与文化焕发新生。因车而兴的“中国车谷”,正从“武汉首位女市民”所揭示的文明源点出发,在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中迈向“世界车谷”。轩辕黄帝造车的古老基因,为此注入现代工业血脉。三国古战场的决胜气魄,正激荡着“二次创业”的豪情与决心。在时代的演进中,历史与文化裂变新生。因车建、因车兴的“中国车谷”,在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中迈向“世界车谷”,书写从文明源点到创新高地的新篇。

  这,也许正是武汉经开区文化再发现的要义。

  参考文献:

  [1][2][3][4]《中华文明五千年》,冯天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5]《黄帝名号的由来》,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光明日报》2024年03月30日 11版

  [6]《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12年10月

  [7]《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汉纪),司马光著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