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黄石市正以服务推动全省支点建设为抓手,牢牢抓住长江经济带与武汉都市圈双重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摇篮”向“创新生态之城”质变,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生态重构:三重跃迁
当前城市竞争已进入“生态竞争”新阶段。硅谷以创新生态构建全球科创中心,新加坡通过制度创新打造国际营商环境标杆,这些案例揭示:现代城市竞争力取决于要素集聚能力向生态赋能能力的质变。黄石支点建设必须突破“区位决定论”思维,正确认识黄石生态位重构的“三重跃迁”逻辑。
价值维度跃迁:从传统工业基地向“创新策源地——产业转化地——人才栖息地”三位一体转型,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链条创新生态。
空间维度突破:以“创新飞地”模式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在武汉设立反向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石,前端在武汉、后台在黄石”的协同创新格局。
时间维度延伸:通过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实现产业迭代与城市升级的时空同步,构建“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的时空折叠发展路径。
创新驱动:构建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黄石高校与武汉高校共建创新研发机构,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建立“成果转化收益按比例归属”的激励机制。同时,创新产业平台:在全市龙头企业中设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团队给予配套支持。
实施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规划建设共享制造中心,配置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检测中心等公共设施,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同时,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氢能储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打造“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孵化”的创新链条。
科创金融深度融合。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与创投、财智等头部机构合作,设立专业基金,形成资本接力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投贷联动”机制,推动本地金融机构开发“科创贷”产品,建立“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新模式。
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焕新传统产业。推动传统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建设5G全连接工厂,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全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连接设备、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
壮大新兴产业。聚焦“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圈,引进上下游企业,打造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同时,着力支持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在与武汉都市圈同频共振中,打造本土大健康产业集群。
提质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园,整合公路、铁路、水运资源,打造长江中游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同时,引进大数据头部企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本土大数据产业园。
开放协同:构建双循环战略链接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共建“研发共享池”,建立科研设备互通、创新互认机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与江西九江等近邻省外城市共建“合作产业园”,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跨省产业链协同,培育共享共用产业集群。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作用,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同时,与顺丰航空合作开通全货机航线,打造长江中游航空货运枢纽,提升国际快递时效。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企业家座谈会常态化,建立健全“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闭环管理机制。
生态赋能:发展绿色示范区
持续推进“双碳”引领工程。综合利用大宗固废,推动本土水泥企业建成全球最大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生产线,大幅度提升固废综合利用率。同时,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布局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等设施,打造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持续治理“一江三湖”。对长江、磁湖、网湖、保安湖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持续提升“城市绿肺”。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项目,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格局。
文化传承:铸造城市精神内核
传承工业文明。将本土工业遗产改造为文旅综合体,发展工业研学、文创设计等新业态,打造“活着”的工业记忆。同时,联合专业机构,推行本土工业设计赛,培育工业设计的本土产业集群。
培育创新文化。规划建设专家公寓、人才公寓、创业公寓等,配套路演中心、共享实验室等设施,打造24小时创新生活区,给本土及外来的创新者一个温馨的家园环境。
提升创新素养。设立本土创新“大讲堂”,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课程,建立健全社区科普e站,让创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深入市民心中。
黄石服务推动支点建设不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修补,而是一场深刻的城市发展范式“革命”,需要以全要素创新生态重构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开放协同为路径,以文化赋能为内核,最终实现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创新生态之城”的质变。当黄石将每个发展维度都置于生态重构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这座城市必将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支点传奇”,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绽放璀璨光芒。
作者: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