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乡村观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乡村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2025-03-14 08:33

  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乡村观察)

  ——湖北省郧西县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调查

  高云才

  “盛产期亩产达到4000斤,收入好着呢!”春雨贵如油,湖北省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脱贫户刘帮田一家抢抓农时忙着种黄精。去年他种的30亩中药材黄精和苍术,毛收入超过10万元。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山深处的老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九山半水半亩田,郧西县既是山区、老区、脱贫地区,又是南水北调水源地,经济基础薄弱。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郧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着力发展产业布局合理、规模经营适度、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紧密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点燃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穷山沟成了生态美、产业强的“金银川”

  今年,安家乡长岗岭村羊肚菌种植专业户孙忠书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因为有村支书毛德均手把手技术指导,老孙心里有底,“去年我种了1.5亩羊肚菌,挣了2.5万元。”

  “我们村里5条山沟沟形成了经果、药材、珍菌、水产、畜牧5个沟域经济带。”在毛德均的带动下,安家乡羊肚菌大棚已发展到168个,100余户农户种植羊肚菌150亩。山高地少的长岗岭去年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50万元,成了村强民富的“幸福岭”。

  关防乡沙沟村的藕塘里,种植户郑必义正忙着给塘地施肥,“一塘双收,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美。”一亩“藕鱼螺共生”塘,可实现年收益6000元以上。一到夏天,连片荷花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打卡,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深入挖掘生态优势和非遗文化资源,郧西着力培育农旅观光、文旅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了关防乡“农耕文旅·田园沙沟”综合体、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1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变“沟沟坎坎”为“走走看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沟沟有产业,村村有特色,郧西立足地形地貌实际,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的沟域产业经济带,全县沟域特色产业基地达到40余万亩,实现综合产值48亿元,沟域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一条条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变成了生态美、产业强的‘金银川’。”郧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晗说。

  因户施策发展庭院经济,农家房前屋后成了增收致富园

  投资少、效益好、经营灵活、管理方便,发展庭院经济是郧西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又一探索。

  “一年能采8茬,每茬可采摘2.5万公斤。”融融春光里,六郎乡赵家河村红油香椿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德宝正带着社员采摘香椿春芽。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合作社种植香椿1000多亩。为了提高附加值,合作社开发了速冻香椿、干香椿、香椿酱、香椿油、香椿茶等系列产品,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组织推动,庭院经济形成发展合力。郧西将庭院经济发展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政府重点工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政策引导,激发村民发展积极性。郧西明确庭院经济奖补范围及标准,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发展庭院经济增收幅度较大的示范户、脱贫户及监测户进行扶持,用真金白银引导农户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庭院。马安镇镇长黄永海介绍,镇里引导村民选择适宜的庭院经济项目,同时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去年全镇新培育423户庭院经济户。

  融合发展,庭院经济催生新业态。“为发展庭院经济,大伙儿商量出台了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支持村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关防乡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介绍,全村引导农户改造庭院166户,兴办豆腐、花馍、酿酒等加工作坊15家,开办特色民宿、农家乐20家,带动300余名群众家门口增收致富。

  千家万户的“小庭院”汇集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目前,郧西全县建设家庭养殖园、家庭作坊、家庭菜园、家庭旅馆等4000余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订单经济增强联农带农能力,让农户“种有定向,销有方向”

  订单经济,正成为郧西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瞧瞧,我们种植的花椒,粒大饱满、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麻味醇正,每公斤能卖120元。”曹忠林是六郎乡一家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合作社共有社员4000多户,他还注册成立了花椒龙头企业,生产鲜花椒、干花椒、花椒面、花椒酱等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六郎乡探索出了一条花椒兴乡、花椒富民的新路子,全乡栽植花椒1.08万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

  龙头昂,产业兴。郧西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采用“六统一”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大力发展以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的订单经济,推动广大农户由“会种地”到“种好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一大早,香口乡八亩地村蔬菜种植户柯常会就在地头忙活起来。“我们按照订单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公司每天上门来收购。”老柯说的公司是湖北食宴三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收购当地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冷冻速食食品,带动8000余户农户发展,订单基地规模达3万余亩。

  订单在手,农户实现了“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截至目前,郧西发展订单经济主体达60家,通过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并明确最低收购价,发展黄皮椒、山野葡萄、花椒等订单产业基地6万余亩,辐射带动1.5万户农户增收,还带动郧西食用菌、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畅销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

  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下一步如何发力?郧西县委副书记雷震表示,万紫千红春满园,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建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将标准化、品牌化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水平和品牌效益,推动一批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不断增强联农带农能力。

  眼下,郧西正着力培育100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万名高素质农民,为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夯实根基。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