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江汉油田研究院清河开发所油田油气藏工程专家张再昌有两幅地图:一幅是行政地图,长在他的腿上,地图上面的城市,如武汉、潜江、东营、羊口等地,密密麻麻遍布他出差和回单位的足迹,他笑称这是在“行走江湖”。而另一幅地图是地质图,藏在他心中,密密麻麻遍布他思索的轨迹和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他笑称这是在“倾心大地”。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他穿梭于两幅地图之间,为实现八面河油田高效开发,一路潜心技术攻关,奋勇担当,他的人生在两幅地图上得以延展。
“那个美丽的雪天后,我浮躁的心彻底安静下来”
2005年,张再昌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满怀豪情来到清河采油厂上班,上班第一天,他的心就凉了半截。
“上大学时,梦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觉得我的工作环境,应该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写字楼的办公室里,有正常的周末。等到了清河作业队工作后,才发觉上班地点除了抽油机,只有望不到边的芦苇和盐碱滩,非常荒凉,内心落差极大。”张再昌回忆,当时住集体宿舍,离澡堂也很远,一旦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想洗个热水澡,走一段几百米的路程,有时候在井上忙起来回来晚了,澡堂只剩下凉水。
他对工作打起退堂鼓,有些心不在焉,被师傅发现,便在下班后找他谈心。张再昌将工作以来的失落,包括所学专业科研知识与现实操作工的工作相互脱节,工作艰苦的苦恼,一股脑向师傅倾诉。师傅听完后,给他讲了自己技校毕业一步步成长的经历,耐心劝说他“不经过努力尝试,直接就想离开,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你要干一行爱一行,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帮你,工作能独当一面后,心里自然增加一份底气,发现生活也有美好的细节”。
此后,他振作起精神,静下心向师傅学习采油工基础操作知识,业余时间,他经常一个人按照井站工作流程图,沿着输油管线和采油设备反复走多遍,努力记住设备开关、零部件的位置和采油、应急处理工作流程。经过努力,他很快掌握了采油工、巡检工的业务技能,开始独当一面。
张再昌静下心后,工作逐渐沉着稳定,很快发现了生活细节的美好。一次,他去野外巡线,突然天空飘起了雪花,他站在空无一人的野路上,看到远方的抽油机、植被等万物,都被大雪覆盖,四周白茫茫一片,内心感到无比的安静、空旷和快乐。“那一刻,我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脚下的路”。张再昌说,“从此后,我知道我一生都将属于这里了。”
“为了突破新油藏,宁可三过家门而不入”
“张所是不是这周又没回家?”“张所办公室的灯没见熄灭过”……同事们每每聊到他,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2022年八面河油田颗粒碳酸盐岩工作启动初期,繁杂的测井资料、庞大的地质数据令人望而却步,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干劲,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员,协作配合,围绕潜力区块开展攻关。
“数据是不是准确?措施是不是最优?效益是不是过关?”——这些都是他挂在嘴边,时常关心的问题,从单井的测井曲线开始,一口口地比对,一步步地解释,一点点地探索,推动八面河地区颗粒碳酸盐岩评价工作高效进行。
“那段时间,我们要寻找新的储层类型,就需要将八面河油田的南区和北区400多口井的测井曲线一口口地开展二次解释,一点点归纳总结岩性变化规律,工作极其烦琐。”张再昌说,这是一场与数据和未知的较量,每一个判断都关乎成败。
那段时间,张再昌天天泡在羊口的办公室里工作,没空管孩子,孩子都由妻子一人在东营的家中照顾。去年十一假期,妻子说他,你三年没休过假了,这个假期能不能带孩子出去转转,他们班就她没出去见见世面了。但妻子孩子的期盼又一次落空。说到这里,作为父亲的张再昌一脸愧疚。
还有一次,张再昌和同事黄中歌一起出差去武汉,工作任务结束后,两人不敢耽搁工作,立刻乘坐飞机往回赶。回清河的当天,正巧是周末,黄中歌和张再昌商量,好久没回家了,周末可以休个假,然后再上班。在赶回家的路上,突然接到领导电话,有紧急的生产任务。看到黄中歌失望的神情,张再昌鼓励他:“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为了突破新油藏,也宁可三过家门而不入。”
经过张再昌和团队成员反复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油井羊3-17-斜18井取得突破,拉开了清河碳酸盐岩储层开发的序幕。
张再昌率领团队成员愈战愈勇,在随后的日子,为实现清河油区碳酸盐岩油藏效益开发,围绕沉积模式、岩性识别及油干水层识别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形成碳酸盐岩开发动用技术政策,现场实施老井酸化复查评价23口,均获成功,阶段增油11600余吨,初步落实储量千万吨,编制了油田首个碳酸盐岩油藏产能建设方案,动用地质储量215万吨,新建产能1.9万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黄慧 刘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