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时节的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桂花香沁人心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标牌引人注目,四通八达的两车道沥青路上车辆畅快通行,旧房改造的民宿温馨别致,环峒山精品旅游线路将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产业、传统村落等串联成线。好一幅路畅业兴、以路串景、客来民乐、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峒山村是一个由湖田垦殖而来的村落,早年生活环境差,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种小麦、棉花、芝麻等旱地作物,一亩纯收入只能赚个千把块钱,村里七成青壮年在外打工。
2013年以来,峒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殷殷嘱托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我们村6个自然湾,原来就一条泥巴路。”78岁村民黄明山说,“现在家家都通了好路,路边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种花草,大家生活在花园里。”
在交通部门支持下,投资超千万元改扩建村路34公里,主干道是两车道沥青路,机耕路铺上了水泥。谈起村里的变化,占志启话语间满是自豪:“有了好路就有了产业,就连候车亭都成了风景,既方便了村民和游客安全便捷出行,又服务和促进了致富产业的发展。”
“最早路不好,进虾苗、卖虾子都受影响,生怕把虾桶颠翻了,现在公路通到稻虾基地,开小车到基地很方便。”养殖户陈三民说。
路畅业兴,幸福满满。2013年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现任长港镇人大副主席的陈又胜说,村路提档升级带动了生态农业、农旅观光等发展壮大,全村80%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与10年前70%劳动力在外打工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自觉爱路护路。
“村里变好了,回村的幸福感更强了。”投资300万元在水杉林里建起栖客露营基地、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陈川说,有20余村民务工,国庆节要排队,正盘算二期建设。
原在外地打工的郑琪、程江玲,是村里老兵驿站、西岭别院民宿管家,既照顾老人小孩,每月还有3500元收入。
紧邻峒山乡愁馆、田间博物馆的枕水听山文化驿站,成为“峒山乡愁”创意打卡集章的网红打卡点。驿站管理员彭媛媛笑着说:“国庆期间日最高收入超千元。”
金黄的稻田、展翅的水鸟、清澈的湖水、嬉戏的孩童、朴素的民居,让村民余安妮带来的朋友点赞不已。
峒山变美了,到村参观、调研、学习的群体络绎不绝。峒山村讲解员陈琳说,去年就接待马来西亚、菲律宾、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俄罗斯、加拿大等49个国家的客人。
1998年出生的陈庚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是峒山村两委成员。他说:“回村的归属感哪里都比不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集人才孵化、宣传推介、会展服务、红色研学、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峒山乡愁学堂,能满足100余人会议食宿,也是实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理念的新基地。
为了更好留住乡愁,村里注册了“峒山”特色文化品牌,峒山大米、峒山果冻橙、峒山葡萄等农产品借助花湖国际机场卖向全国,“峒山”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共同记忆。
占志启说:“村里22个产业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年总产值1.6亿元,从2013年村集体收入26万元、人均收入2.1万元,到2023年的460万元、3.6万元,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正争创4A级景区。”
“长港的岸边一幅画,老屋古树是我的峒山老家……”,村歌《峒山老家》唱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路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吸引更多游客,让峒山有名气、更有人气,让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腰包更鼓,腰杆更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潘庆芳 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