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外学者珞珈山下共论“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外学者珞珈山下共论“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1-02 15:22

  近日,第十三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

  会议以“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丹麦、美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的众多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记忆的生成与流动,以及全球记忆的建构与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跨文化记忆角度的思考与借鉴。

  跨文化记忆指在文化记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记忆者、记忆内容、记忆形式及记忆实践等经常性的跨越时空流动与转换。跨文化记忆不再强调“记忆之场”,而是聚焦“记忆之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认为,作为社会身份建构的文化记忆,其传播有赖于语言、符号、图像、身体、建筑、中介物等媒介机制,并通过跨越族群和文化边界的流动机制,转化、重建、扩展记忆空间。

  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拉森说,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一个涉及文化语境、媒体传播和个人认知的复杂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记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文杰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事件引发的集体记忆,认为“纪念碑式应对”和“灵活性应对”表征着文化中的刚性和适应性特征,可以用来分析情境压力下对应文化群体的心理应对。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等从跨文化记忆的理论谱系出发,探讨了记忆研究的跨文化转向。他们认为,跨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可以打破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界,亦能促进全球公共性的重构,推动了一种基于对话与理解的全球记忆共同体的形成。

  厦门大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蔡志祥从闽南传统民俗符号与民俗人物出发,指出妈祖信仰与王舡仪式在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六甲)的传播,形成了在地华人社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跨文化纽带。

  北京大学博士朱粲等聚焦北美华人家庭对传统艺术的传习,认为这些模式及记忆传递者的身份属性变化,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移民群体中的全新延续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等聚焦短视频场域中海外华人节日记忆的跨文化生产与流动,认为海外华人通过跨文化身份参与节日仪式,在虚拟空间中记录和分享节日实践,从而保持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结。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等探讨了“缘”这一中国文化的关键概念在网络交友传播生态中是如何实现延续、创新和转化的。研究指出,“缘”隐喻辗转流变的指涉和情感态度,反映了全球数字化与本土文化传统在亲密关系领域形成的跨文化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辛静等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指出数字时代的记忆越来越倾向于是人与媒介接触的结果,是一种“连接记忆”。这些数字模因通过时空漫游和意象拼贴等形式让“赢在奖牌之外”成为一种出圈的奥运文化认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牛静和中国新闻社记者李佳悦剖析了记者手记,发现记者手记所形成的记忆框架不仅有助于记者群体内部的理解和认同,也为其他文化群体提供了解记者工作的窗口。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洋等以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为例,分析新闻特稿的报道方式和受众自身经验如何影响受众对“远方苦难”的感知和解读。

  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主任盖伊以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记忆的独特价值。

  昆山杜克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唐斯诺提倡使用关键事件练习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李红涛从“伊娃的故事”引入,以战争回忆的旅行作为跨文化转译的案例,进一步讨论了日本、美国和中国在记忆框架共享度与文化接近性上的差异,展示了跨文化记忆的复杂性。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路黎探讨了霍夫斯泰德价值观调查范式。她认为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必须超越这种脱离情境的价值观比较研究范式。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以“泛记忆”和“反记忆”,总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与挑战,认为要“再价值化”记忆,呼吁重视“遗忘的美德”,重构记忆的价值体系。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视听系主任虞国芳指出,在大众传播视觉转向的读图时代,纪录片作为档案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原始记录的历史真实、“记忆微光”的多元汇聚、“他者”视角的国际表达等档案叙事策略,参与到中国记忆的影像建构中来。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章宏等以香港青年为对象,探讨了回归献礼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怀旧叙事,激发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

  与会者认为,跨文化记忆需要秉持开放的记忆观,藉由跨文化沟通和对话过程,形成与维系全球社会共通的、共享的、共同的记忆,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需要形成跨文化记忆的思维与路径,在跨文化对话中生成与维系中国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黄皓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荣成:牡蛎迎丰收

  • 安徽淮北:校园科技节 感受科技魅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今年的滑雪季即将到来,全国冰雪资源何处多?日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综合多种气象指标发布了冰雪资源数据,为滑雪爱好者和滑雪场经营者打造了一把“冰雪资源量尺”。
2024-11-11 04:05
受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影响,预计11月11日至12日,海南省中部及东南部将有中到大雨,万泉河、昌化江及沿海部分河流将出现小幅涨水过程。
2024-11-11 04:05
这一研究成果区分了BLA向同侧和对侧大脑半球投射在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发现了BLA到对侧NAc神经投射在编码负性情绪和引发逃避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跨脑半球神经连接的一个重要功能。
2024-11-11 04:05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间竞争形成叠加态势,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
2024-11-11 04:05
收获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
2024-11-11 04:05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2024-11-08 09:59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2024-11-08 09:57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2024-11-08 09:55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4-11-08 09:55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2024-11-08 09:5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2024-11-07 03:50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真观测与数据拟合。
2024-11-07 09:5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2024-11-07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