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外学者珞珈山下共论“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中外学者珞珈山下共论“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1-02 15:22

  近日,第十三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

  会议以“记忆的跨文化流动与数字时代的记忆建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丹麦、美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的众多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记忆的生成与流动,以及全球记忆的建构与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跨文化记忆角度的思考与借鉴。

  跨文化记忆指在文化记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记忆者、记忆内容、记忆形式及记忆实践等经常性的跨越时空流动与转换。跨文化记忆不再强调“记忆之场”,而是聚焦“记忆之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认为,作为社会身份建构的文化记忆,其传播有赖于语言、符号、图像、身体、建筑、中介物等媒介机制,并通过跨越族群和文化边界的流动机制,转化、重建、扩展记忆空间。

  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拉森说,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一个涉及文化语境、媒体传播和个人认知的复杂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记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文杰关注作为一种全球性危机事件引发的集体记忆,认为“纪念碑式应对”和“灵活性应对”表征着文化中的刚性和适应性特征,可以用来分析情境压力下对应文化群体的心理应对。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世文等从跨文化记忆的理论谱系出发,探讨了记忆研究的跨文化转向。他们认为,跨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可以打破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界,亦能促进全球公共性的重构,推动了一种基于对话与理解的全球记忆共同体的形成。

  厦门大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蔡志祥从闽南传统民俗符号与民俗人物出发,指出妈祖信仰与王舡仪式在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六甲)的传播,形成了在地华人社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跨文化纽带。

  北京大学博士朱粲等聚焦北美华人家庭对传统艺术的传习,认为这些模式及记忆传递者的身份属性变化,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移民群体中的全新延续路径。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等聚焦短视频场域中海外华人节日记忆的跨文化生产与流动,认为海外华人通过跨文化身份参与节日仪式,在虚拟空间中记录和分享节日实践,从而保持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结。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等探讨了“缘”这一中国文化的关键概念在网络交友传播生态中是如何实现延续、创新和转化的。研究指出,“缘”隐喻辗转流变的指涉和情感态度,反映了全球数字化与本土文化传统在亲密关系领域形成的跨文化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辛静等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指出数字时代的记忆越来越倾向于是人与媒介接触的结果,是一种“连接记忆”。这些数字模因通过时空漫游和意象拼贴等形式让“赢在奖牌之外”成为一种出圈的奥运文化认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牛静和中国新闻社记者李佳悦剖析了记者手记,发现记者手记所形成的记忆框架不仅有助于记者群体内部的理解和认同,也为其他文化群体提供了解记者工作的窗口。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洋等以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为例,分析新闻特稿的报道方式和受众自身经验如何影响受众对“远方苦难”的感知和解读。

  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主任盖伊以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记忆的独特价值。

  昆山杜克大学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唐斯诺提倡使用关键事件练习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教授李红涛从“伊娃的故事”引入,以战争回忆的旅行作为跨文化转译的案例,进一步讨论了日本、美国和中国在记忆框架共享度与文化接近性上的差异,展示了跨文化记忆的复杂性。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路黎探讨了霍夫斯泰德价值观调查范式。她认为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必须超越这种脱离情境的价值观比较研究范式。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以“泛记忆”和“反记忆”,总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变化与挑战,认为要“再价值化”记忆,呼吁重视“遗忘的美德”,重构记忆的价值体系。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视听系主任虞国芳指出,在大众传播视觉转向的读图时代,纪录片作为档案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原始记录的历史真实、“记忆微光”的多元汇聚、“他者”视角的国际表达等档案叙事策略,参与到中国记忆的影像建构中来。

  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副教授章宏等以香港青年为对象,探讨了回归献礼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怀旧叙事,激发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

  与会者认为,跨文化记忆需要秉持开放的记忆观,藉由跨文化沟通和对话过程,形成与维系全球社会共通的、共享的、共同的记忆,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需要形成跨文化记忆的思维与路径,在跨文化对话中生成与维系中国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黄皓宇)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