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今虽白首 依做胡杨——记华中师范大学“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群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今虽白首 依做胡杨——记华中师范大学“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群体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0-27 09:41

  万里赴疆,无畏阻长;今虽白首,依做胡杨。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选择了一条支教的道路?

  “还能有机会发挥退休后的余热,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只要这里的同学们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正在新疆参与支援西部的十余名银龄教师袒露心迹。

  从2020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作为“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有22人次银龄教师分别对口支援喀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等5所新疆高校。另外,还有部分退休教师通过其他途径,也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或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课堂教学;或是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或是埋头学术,研究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王玉德表示,“退休以后,我觉得人生就不应该就这样终止,还想继续教书育人。”

  “退休以后,总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能够弥补生活的空虚。可以重返教学岗位,为大家做一点实在的事情,自己也觉得活得充实一些……”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庄万友同样这么认为。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刘嗣明在伊犁师范大学任教,“退休后是生命中更好的阶段,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缓解当地师资紧缺的局面,同时也实现了自己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心怀烛火,余霞满天。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天动地,用辛勤的耕耘延展着师者精神的宽度,用踏实的行动展现着师者精神的深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师石丽华动情地说,“我就是一块木头楔子,哪里需要就垫在哪里。”

  “大风和沙尘更是再普通不过的天气”

  来到石河子大学以后,王玉德会经常想到老先生张舜徽以前常说的“不勤学无以为智,不勤教无以为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才有智慧,不断发挥教学作用才能做一个仁厚君子。

  “来到这里,其实我面临着很多新的困惑,因为必须讲新疆的历史文化,而我又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些知识。因此我在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在休息的时候不断充电。”王玉德表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星星点点的绿洲栖息其间——这里,就是更加干燥的南疆。其中的喀什,坐落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是我国最西边的城市。

  来到喀什大学,庄万友的身体不太能够扛得住,但他还是坚持了两年,“喀什的年降雨量是125毫升,相当于武汉一天的暴雨量,大风和沙尘更是再普通不过的天气。不管怎么样,我不是代表自己一个人,我的背后还有学校的百年声誉,还有教育的根本追求……”

  “只要学生需要,我愿意继续留在这里”

  短短两年多,王玉德收获了数不尽的感动,“每次上课时,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我特别大的一个鼓励。不久前的一次课上,突然有学生送上鲜花,让我整个人都懵了。后来才知道,学生们了解到我那一天是70岁生日,顿时令我老泪纵横……”

  “一开始我准备干半年,后来发现这里太需要教育了,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实在太暖了。我就再干了一年,一年完了又干了一年,现在是第三年了。只要学生需要,我还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发挥余热,把我的知识一点点教给那些孩子们。”王玉德的眼中噙着泪花。

  从青枝绿叶到两鬓微霜,从风华正茂到年华垂暮,流逝的是青葱岁月,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历史文化学院,顾久幸,71岁;历史文化学院,李其荣,70岁;文学院,吴满珍,69岁;外国语学院,廖美珍,68岁;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刘嗣明,67岁……

  “老师,您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浇灌、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喀什大学学生木尼热古丽·古力这样评价自己的银龄教师吴满珍。

  完成了喀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银龄协议的吴满珍说,“春去夏来景色新,满珍受聘南疆行;银龄计划唤我去,只为喀什育精英……教书育人是我毕生的追求,只要还能为党工作,就要在三尺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 毛军刚)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名剧《日出》开启街头常态化演出

  • 海南各地积极防御台风“潭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消息:围绕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需求,我国将谋划设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农业科学实验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抓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024-10-25 09:16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日,北京大学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组,提出高密勒指数晶面相干生长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5 09:12
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二十大类。
2024-10-25 09:08
“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
2024-10-25 09:03
日前,国仪量子发布全球首个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该系列产品不仅具备AI功能,还将关键核心指标——信噪比提至全球最高水平的10000:1,取得顺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2024-10-25 09:02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2024-10-24 09:1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2024-10-24 09:17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4-10-24 09:11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2024-10-24 09:10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2024-10-24 09:08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益,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2024-10-24 09:05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2024-10-23 09:3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2024-10-23 09:35
银线飞架,纵横神州。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2024-10-23 09:29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2024-10-23 09: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2024-10-23 09:1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