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万里赴疆,无畏阻长;今虽白首,依做胡杨。奋斗了一辈子,为什么在本该享清福的年纪,选择了一条支教的道路?
“还能有机会发挥退休后的余热,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只要这里的同学们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干下去”……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正在新疆参与支援西部的十余名银龄教师袒露心迹。
从2020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作为“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有22人次银龄教师分别对口支援喀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等5所新疆高校。另外,还有部分退休教师通过其他途径,也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或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课堂教学;或是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或是埋头学术,研究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王玉德表示,“退休以后,我觉得人生就不应该就这样终止,还想继续教书育人。”
“退休以后,总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能够弥补生活的空虚。可以重返教学岗位,为大家做一点实在的事情,自己也觉得活得充实一些……”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庄万友同样这么认为。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刘嗣明在伊犁师范大学任教,“退休后是生命中更好的阶段,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工作,缓解当地师资紧缺的局面,同时也实现了自己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心怀烛火,余霞满天。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天动地,用辛勤的耕耘延展着师者精神的宽度,用踏实的行动展现着师者精神的深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师石丽华动情地说,“我就是一块木头楔子,哪里需要就垫在哪里。”
“大风和沙尘更是再普通不过的天气”
来到石河子大学以后,王玉德会经常想到老先生张舜徽以前常说的“不勤学无以为智,不勤教无以为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才有智慧,不断发挥教学作用才能做一个仁厚君子。
“来到这里,其实我面临着很多新的困惑,因为必须讲新疆的历史文化,而我又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些知识。因此我在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在休息的时候不断充电。”王玉德表示。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星星点点的绿洲栖息其间——这里,就是更加干燥的南疆。其中的喀什,坐落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是我国最西边的城市。
来到喀什大学,庄万友的身体不太能够扛得住,但他还是坚持了两年,“喀什的年降雨量是125毫升,相当于武汉一天的暴雨量,大风和沙尘更是再普通不过的天气。不管怎么样,我不是代表自己一个人,我的背后还有学校的百年声誉,还有教育的根本追求……”
“只要学生需要,我愿意继续留在这里”
短短两年多,王玉德收获了数不尽的感动,“每次上课时,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我特别大的一个鼓励。不久前的一次课上,突然有学生送上鲜花,让我整个人都懵了。后来才知道,学生们了解到我那一天是70岁生日,顿时令我老泪纵横……”
“一开始我准备干半年,后来发现这里太需要教育了,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实在太暖了。我就再干了一年,一年完了又干了一年,现在是第三年了。只要学生需要,我还愿意继续留在这里发挥余热,把我的知识一点点教给那些孩子们。”王玉德的眼中噙着泪花。
从青枝绿叶到两鬓微霜,从风华正茂到年华垂暮,流逝的是青葱岁月,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历史文化学院,顾久幸,71岁;历史文化学院,李其荣,70岁;文学院,吴满珍,69岁;外国语学院,廖美珍,68岁;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刘嗣明,67岁……
“老师,您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浇灌、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喀什大学学生木尼热古丽·古力这样评价自己的银龄教师吴满珍。
完成了喀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银龄协议的吴满珍说,“春去夏来景色新,满珍受聘南疆行;银龄计划唤我去,只为喀什育精英……教书育人是我毕生的追求,只要还能为党工作,就要在三尺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 毛军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