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2024-09-11 16:23

  编者按:在126年办学历程中,华中农业大学这方热土培养出了一批时代“大先生”,他们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他们是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从来多古义、可以赋新诗,在教师节前夕,南湖新闻网特推出专栏【狮山大先生】,讲述部分“大先生”事迹,照见过去、瞭望未来,以期更好地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前行力量。本期讲述杨新美先生的故事。

  荆楚大地,有两座刻着同一个名字的铜像分置两处,承载着人们对一位故人的追思。一座伫立在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前,纪念他为学为师,成就卓著,桃李天下;另一座伫立在随州市随县三里岗镇,纪念他服务社会,推广菌蕈,造福一方。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位于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前和随县三里岗镇的杨新美教授铜像

  他就是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一位在教书育人、菌物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学及栽培学领域硕果累累的大先生。

  杨新美于1911年10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县(今南昌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1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1950年底,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成归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的第一批博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杨先生转入我校任教。2005年9月,先生在翰墨纸堆中与世长辞。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教授在实验室

  终其一生,杨先生笔耕不辍,栽培后学,推动科学进步,造福一方百姓。正如他在“关门之作”《沉思辑录》中所言,“每个人,活着,长寿,也应该立功、立德、立言,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所奉献。”

  杨先生为学为师,唯真求实,菌繁叶茂。

  1954年我校成立植物保护系,杨新美教授担任系主任,时间长达30年之久。先生治学,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作风,时常劝告同学们,“不成熟的东西发表出去容易,要收回来不容易,对待学术一定要小心谨慎”。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参加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他从事的油菜菌核病和棉花枯黄萎病的研究,直到研究结果完全成熟后才同意发表文章。农村社队派人送来病株请求检验,他总是强调反复检查,鉴定准确后才下结论。参加湖北省外贸厅召开的有关会议,会前他要亲自下乡调查了解生产情况,取得发言权。他经常说:“我们做事,就要认真;对于技术,要精益求精。”

  杨先生弟子、我校退休教师吕作舟教授回忆:“杨老教导我们,知道多少说多少,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对科学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能想当然。是自己做的就是自己做的,是别人做的就是别人做的,是听别人说的就是听别人说的。”

  杨先生从教近50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原国家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湖北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等一大批社会栋梁之才。

  “我是杨教授的学生,又在他领导和指导下工作多年,对他的勤奋、睿智、朴实、关爱他人和崇高的师德是比较了解的。”原国家农业部部长陈耀邦曾写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企望学生们‘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看到他指导下的学生在研究和工作上取得成绩,总是很高兴地加以肯定”。恩师的教诲与鼓励,让陈耀邦念兹在兹。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与时任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合影

  杨先生为学为师,惜时胜金,勤耕不辍。

  杨先生一生著书丰富。主编了《黑木耳栽培》《中国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研究方法》《食用菌高效栽培法》《中国菌物学传承与开拓》《植物生态病理学》等系列学科专著。还在生命的尾声将自己毕生所思所想,凝聚到《沉思辑录》一书当中。

  先生著书,力求经世致用。在《中国食用菌栽培学》的前言中,他说:“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总结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食用菌栽培经验……努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对生产有切实指导作用……”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教授指导学生

  这本著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食用菌栽培专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1990年,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植物生态病理学》一书是国内外植物生态病理学领域的一本比较系统的重要学术专著,对推动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编辑黄卫,在回忆与杨先生沟通此书出版事项时说:“和杨先生的交谈如沐春风一般,我感受到了杨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学者风范……书稿中附带了他积累的大量照片及相关文献资料,其中大多数是老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亲自拍摄和撰写的,尤其是各类植物的病害照片,每一张照片的背后便有一段艰辛的试验过程,有些照片因年代久远已经发黄了,使人感觉到其沉甸甸的历史价值。”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为学生修改论文

  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为完成《沉思辑录》,杨先生在90岁高龄,冒着风险做了视力恢复手术。他认为自己还能够做很多事情,不让自己停下来。

  2005年9月10日,第21个教师节,95岁高龄的杨先生整整一天都在翻阅资料,整理《沉思辑录》书稿。自我管理严格、讲究养生之道的杨先生对自己的身体自信满满,他期待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信自己能够活到100岁。但“把每天的日常安排得满满的”杨老,生理机能已经微弱,当晚长眠于他醉心的书稿文献中。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关门之作”《沉思辑录》

  杨先生为学为师,心系人民,造福一方。

  在湖北随县,流传着杨新美教授踏遍青山为菇农的美谈。1979年春, 杨先生赴日本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所见所闻令他暗下决心,要“尽快把祖国的食用菌事业搞上去”。回国之后,他在鄂西北和陕南山区一路翻山越岭,开展食用菌生产资源调查。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杨新美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

  在随州市三里岗区杨家棚村,村民靠卖炭勉力维持生计,大片山林被破坏,乡亲们日子过得苦巴巴。调研中,杨新美发现,三里岗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栎木资源,正是适合栽培香菇的好地方。

  当时山区闭塞,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吹到,当地农民并不认为香菇能给他们贫困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先生拿出自己的课题经费和个人收入补贴给香菇种植户,无偿赠送优良菌种,每种一个段木还补贴农民1毛钱。不仅自讨腰包贴经费,他和助手还把香菇生产从制种、接种、菇场管理,到害虫害菌防治、采菇、烘烤、分级等一系列技术都带到村里,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

  就这样,山区农民种菇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1981年初,杨家棚村的农民纷纷种植香菇,菌种供不应求。很快,农民发现种植食用菌不抢农时,不占粮地,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快,有的尝到甜头的农民自发地在家门口贴上了“教授下乡来,农民发了财”的对联。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随州市人民政府为华中农业大学赠送牌匾感谢杨新美教授为地方做的贡献

  1979年,杨先生定址三里岗的木瓜园,把它作为全国第一个进行香菇良种选育及其新法栽培的基地。

  为了找到合适的品种,年近七旬的杨先生带队,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木耳菌种。他白天采集菌种,晚上回到居住的旅店进行菌种的分离。采集到菌种后,必须得等到夜深人静之时,房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时候才能进行菌种的分离工作。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跋涉奔波之后,共采集到181个野生菌种。1980年3月上旬,接种工作展开。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山上的几间四面通风、屋顶透光的土坯房就是杨先生和学生的住宿点。“当时没有电,就点煤油和蜡烛,木板上铺稻草就当床了。”吕作舟回忆道。当地农民眼中的杨教授,则常年是一套中山装、两套工作服轮换着穿,生活特别简单,工作紧张时一天只吃两顿饭。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杨新美和他的研究生进行蹲点试验,一待就是数年,精心筛选出高产品种,开发了打孔接种、树皮封口、浸水催菇等技术,使香菇段木栽培从半人工栽培跨入人工栽培的历史性跨越,段木产量激增10倍。

【狮山大先生】杨新美:勤耕细勉 菌繁叶茂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