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展出。临近闭馆,现场仍热闹得紧。踏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恢宏大气的红色展板,书写着漆艺的前世今生。再往里走,灯光洒在一幅幅作品上,凸显了漆画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游客在欣赏戴燕怡的《裂缝是光进入的地方》
“中国漆画是独具东方审美品格的一门绘画品种,是传承数千年源自于中国古老的漆文化,并融合了当代绘画的审美理念和造型语言而形成的一种架上绘画形式。”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汤志义介绍。
追溯至1964年,现代漆画首次进入全国美展;1984年,漆画作为独立画种参评第六届全国美展,由此开启了“大漆”从传统工艺美术走向现代漆画艺术的发展新纪元。新时代以来,漆画创作群体不断扩大,探索创新更加活跃,涵盖地域愈发宽广,呈现出朝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
韦萍的作品《古猗园之境》
本届漆画展区展出的漆画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壮丽画卷,山川湖海、云雾缭绕;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场景,市井百态、人物肖像,捕捉了人间烟火的温馨与真实。观众们穿梭在展厅之间,或驻足欣赏,或低声交流。
“这副展品很有视觉冲击力,能让人感受到咱们国产大飞机的磅礴气势,有一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武汉市民陈女士身着一袭长裙,与进京作品《展翅》合照,记录下此时此刻的艺术享受。
其作者林栋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委员,“由于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油画和壁画,看待大漆更为注重的是其媒材文化属性,结合我个人喜欢的当代极简主义艺术风格做了持续性的探索,《展翅》也是一次以此为线索的尝试。作品以C919国产大飞机试航为蓝本,表现起飞时令人欢欣鼓舞的场面,象征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之强大。在大漆传统红黑白单纯色彩中加以微妙变化,运用镶嵌、变涂及个人创新弹漆线等技法,丰富画面内容,以当代观念强化视觉冲击力。作品创作意在讴歌伟大时代,提振爱国热情,从展览的效果看还是达到了预期。”林栋说。
《展翅》林栋
湖北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大地迎来了中国漆艺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精美绮丽的“楚漆器”成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世界文明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它们自由、浪漫、奔放、绮丽的艺术风格,在历史上创造了漆器工艺的高峰,体现了大漆文化与荆楚地域文化的互融共生。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王志新的漆画作品《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进京作品)就以“割漆人”为创作主角,融合了传统雕漆剔彩工艺和版画木口木刻技法,再现了山间幽暗的黎明前夕,穿梭于漆林中的“割漆人”,在烟岚雾霭间向阳而行,于经年累月的艰辛中,尽显质朴、乐观、坚韧。
《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王志新 谭大利 胡新桥张静
“我的家乡湖北恩施毛坝正是全世界最优质的生漆原产地,周总理曾题词‘坝漆名冠全球’。画面中的割农是生活中真实的恩施割漆传承人,他祖上三代至今仍传承坚守着传统割漆手艺。”王志新介绍。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展出的当代漆画作品,与湖北省博物馆展陈的代表荆楚长江文明的经典“荆楚漆器”相遇在东湖之畔,形成了江城“柒月遇见漆月”的盛况。以“漆”之约,跨越时空,古今互文,演绎“人间漆话”。
游客在观展
据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美术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性美术大展,是检阅和宏览中国美术最新成果的艺术盛会,是中国美术界向祖国献礼、向人民汇报的一大盛事。本届漆画展区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投稿的漆画作品共计1963件(组),经过评审选出198件(组)入选作品,其中进京作品27件(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张锐通讯员刘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