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秦岭地貌演化新证据!湖北郧西发现国内罕见柱状喀斯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秦岭地貌演化新证据!湖北郧西发现国内罕见柱状喀斯特

来源:光明日报2024-07-06 08:57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日前披露:2024年5至6月,该研究院专家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调查发现该地区除了海量分布、高约5米的丘状喀斯特象形石景观外,还新发现一类更加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景观,同样有重要的科学、美学价值。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璧告诉记者:“两类形态、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观共存于此,属国内罕见。这不仅为坎子山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为研究秦岭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郧西坎子山“石海涌浪”喀斯特象形石景观郧西县坎子山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石山,由距今3.59至2.99亿年前的“石炭纪”灰岩构成。地势高耸的坎子山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山体剥蚀强烈,是秦岭腹地重要的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特别是以大规模“石海涌浪”、“群羊下山”式地表喀斯特象形石景观群落远近闻名。坎子山的喀斯特石景密集如林,且景观总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规模远超国内大部分喀斯特石林,因此被誉为“万亩石林”。

  郧西坎子山万亩石林新发现的高大柱状喀斯特景观与坎子山“万亩石林”的单体景观外形差异悬殊。“我们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并非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响,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综合控制。”赵璧介绍说,以最具代表性的“鹰咀石”景观为例,其高逾30米,直径不到10米,顶部的“鹰咀”恰如其名,神似雄鹰的喙,惟妙惟肖,明显是受到过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但其兀立耸峙,柱体表面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沟、溶痕,更多则是平直、整齐的崩裂面,四周也散布着大量崩解的滚石。

  郧西坎子山鹰咀石坐落在万亩石林之间“这充分证明柱体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质遗迹,双重地质作用使这一喀斯特美景既雄壮挺拔、又充满灵气,在低矮的喀斯特象形石景中显得卓尔不群。”据赵璧介绍,这类明显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状喀斯特景观,曾在旅游地学专家陈安泽编著的《中国喀斯特石林景观研究》一书中被定义为“柴埠溪式石柱(林)”,用以区别单一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如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以及本区的“万亩石林”等。

  郧西坎子山“群羊下山”喀斯特象形石景观湖北地质旅游专家李正琪教授曾提出,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是最重要、最具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景观类型之一。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地理标志,也是南北方的界山,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对中国的气候、生态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介绍,在秦岭腹地的鄂西北此前未有过柴埠溪式石柱景观报道,本次发现其与“万亩石林”在坎子山同时出现,证明在秦岭造山带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影响下,山体不同部位会发生差异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过程。“这也表现了秦岭山脉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复杂性,说明秦岭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类型可能远比过去认为的要更加丰富。”赵璧表示,中国是全球罕见的喀斯特景观富集区,包含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等七个地点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但上述地点尚不能完全涵盖中国丰富珍奇的喀斯特景观,譬如秦岭喀斯特就还不在其中。”赵璧指出,2016年,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曾报道的秦岭“汉中喀斯特天坑群”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二十一世纪地理大发现”,本次又在秦岭另一地点发现了罕见的不同成因喀斯特石林景观共存现象,再次说明秦岭喀斯特具有典型独特性和重要意义。赵璧建议,未来应很有必要对中国“龙脉”秦岭开展更加系统的喀斯特专题科考,以全面揭示这条古老山脉的珍奇地质遗迹资源和奇峰异洞美景,推动秦岭逐步成为科考探险、研学教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让更多公众了解秦岭,并来此感受天工造化神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朱江 陈琦)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朱江 陈琦

  责编:邢妍妍

  编辑:朱晓帆 范天培 张雪瑜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