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双脚筑梦 无翼飞翔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双脚筑梦 无翼飞翔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7-05 11:06

  “当我们想‘躺平’的时候,当生活被烦恼和焦虑填满的时候,一定要听听这个广播剧。”前几天,在湖北民族大学举行的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原型人物事迹宣讲暨互动交流会上,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毕曼深有感触地说。

挖地

(陈兹方用脚种地)

  《没有翅膀的飞翔》改编自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获得者陈兹方的真实故事。陈兹方1989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天生没有双臂,9个月大时父亲去世。小时候的陈兹方,总希望有一天早晨醒来时能长出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灵巧的双臂。渐渐绝望的他,开始用脚练习吃饭、解手、写字、做饭、除草、缝衣……以及一切别人可以用手完成的事情。

洗衣

(陈兹方用脚洗衣)

  “我就不信我不行。”在脱贫攻坚中,陈兹方开始创业。自己脱贫致富后,他开始带动周边群众一起闯市场。陈兹方说:“一直都是别人帮助我,我也要尽我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富了,也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如今,他的直播平台拥有100多万粉丝,上千万阅读量。带动了周边270户、500多人增收致富。他还前往周边县市以及重庆、湖南等地,帮助果农销售柑橘、雪梨。“一想到这辈子还能帮别人干点事,我就浑身热血沸腾。”他说。

  在巴东县,陈兹方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他主动加入巴东县扶贫办组织的乡村巡回宣讲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传授创业经验。为了给乡亲们带货,陈兹方独立策划,用双脚拍摄、剪辑、制作短视频,单条最高点击量达5000多万,最高点赞量120万。

剪辑视频

(陈兹方用脚剪辑视频)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讲述了以陈兹方为原型的主人公陈智勇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用双脚创业、开办农业互助商社,成为乡民创业引路人,带领乡亲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故事。陈智勇的成长经历从一个人的奋斗到与乡民共同奋斗,从一个人的富裕到一群人的共同富裕,他的人生价值在奋斗中得到升华。

  “这个娃和其他的娃不一样,我看他和别人在一起玩,人家在前面跑,他就在后面追啊追啊,摔倒了爬起来再追,不服输,就是不服输啊!”广播剧里,村支书对没有双臂的陈智勇的评价让阿妈开始重新看待自己的孩子,从“我来帮你”转变为“信你能行”。

在中央民族大学宣讲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专家研讨会暨宣讲活动现场)

  主创人员关注陈兹方的成长历程和命运变化,历时20年。主人公陈智勇的事迹反映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更是一群人的奋斗。先天无臂的陈智勇,通过网络把村子和世界连接起来。他自己开网店,靠诚信顺利脱贫,进而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陈智勇虽然没有翅膀但他成了领头雁,“飞”起来的他,带领乡亲们增产增收、群雁高飞。

  故事开头阿妈为了鼓励陈智勇,给他戴上了父亲生前用核桃雕刻的挂件,希望他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结尾,女儿出生时陈智勇又将这个挂件传给了女儿,小小的挂件首尾呼应、寓意对奋斗精神的赓续传承。

  剧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经过精心组合,不仅勾勒出美好的山村意境,而且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作曲于祥国对土家族音乐进行深入挖掘,吸取其精华用于创作。主创人员走进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收录非遗传承人清唱的山民歌供演员学唱。极具地方特色的背景音乐不仅丰满鲜活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更从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人物情感的深度挖掘、时空场域的意象化营造等层面,带给听众心灵契合的情感共鸣。

  该剧于2023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首播,随后在天津、江苏、湖南等16个省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播出,并在众多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自今年5月以来,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出品单位相关负责人、主创人员,以及主人公原型人物、全国劳模陈兹方,走进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通过听广播剧、看视频短片、剧中原型人物事迹宣讲,故事分享、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送广播剧进校园。

  “残缺也可以造就美,平凡也可以创造奇迹,永远不要小瞧信念的力量。没有双臂的陈兹方,不仅突破身体限制,闯荡出了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名堂,还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奉献正能量,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具有标杆意义的符号。”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覃行深受触动。

  “很震撼!”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视障大学生马义宁说,陈兹方在没有双臂的情况下不但能做到独立生活,而且还带动村民致富,给我以很大激励。我将以陈兹方为榜样,努力奋进,毕业后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在《没有翅膀的飞翔》专家研讨会上对剧中呈现的人性光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剧中通过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残疾人自立自强,同健全人互补生辉,充分展现了国家的高度文明,对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是一种激励。(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刘欣然)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