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始终把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擦亮全国文明校园品牌,充分发挥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深厚底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办学价值观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教育高地。
学校成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长单位,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生态园林式校园”“湖北省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项目”等荣誉称号。2023年11月,学校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李素矿同志获评“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先进个人”。
统筹谋划凝聚学校绿色发展共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和校长任主任。编制印发《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迈向2030》战略规划,持续推进宜学宜居、润物润人的特色高水平文明校园建设。
“学校致力于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已载入学校章程,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作出关键贡献已成为全体地大人的共识。
学校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地球+”学科群、“资源+”学科群、“绿色+”学科群、“治理+”学科群等共生共荣、交叉融合的学科群生态,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科研/实践基地”三维立体的育人平台,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美丽中国“4+N”课程思政,出版系列丛书及配套教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态学概论》《环境评价与修复》《碳计量与碳管理》等生态文明示范课程和“地球科学大讲坛”系列公开课。
2019年秋季学期《生态学概论》等自然教育核心课程开课
学校积极筹建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确立系列生态文明重大理论研究课题,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机制。组建“美丽中国讲师团”等新型智库机构和宣传教育平台,构建起互为支撑的“两库两基地”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高校新型智库和案例库,以智库和案例库的研究成果支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
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与理念传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校园建设理念,制定了国内高校第一部推进碳排放治理的校园碳中和规划,在全校范围内规划建设“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倡导生态文明生活。
以未来城校区建设为试点,探索“近零碳”发展示范模式,着力打造宜学宜居、润物无声的高品质生态文明校区,在建设中大量使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和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设施,采用先进的建筑能耗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图书馆采用了先进的地源热泵技术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图书馆
学校组织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地学长江计划”“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长江源科考”等,“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依托北戴河、周口店、秭归、巴东等四大实习基地,全校每年约1万名师生参与野外实习。每年组建50支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1200余支社会调查小分队,共计1万余名师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2023年4月20日,第54个世界地球日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
学校还利用“世界地球日”“宜居地球大讲堂”等优质科普平台,面向青少年、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学校逸夫博物馆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王诲 吴仁喜 屠傲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