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来源:湖北日报2023-12-28 13:26

  12月20日,由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襄阳市人民政府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数智深耕 让美好发生”华为云城市峰会·襄阳站正式启动,今年,恰逢华为云携手襄阳共建城市一朵云十周年,此次峰会也吸引到了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学者、专家、企业代表、媒体等嘉宾齐聚东津新区,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深度探讨数字发展未来,携手开启数字襄阳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以可信为基,襄阳十年成就政务深度用云标杆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十年来,华为云与襄阳同心协力,积极探索,成功打造了国内领先的云原生政务云基础设施,为政务应用提供高性能的运行底座,助力襄阳全面开展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创新。”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

  据了解,自2013年起,襄阳与华为云率先建设了“襄阳云”,打造国内领先的云原生政务云基础设施,并构建了湖北省第一个可信云底座,为政务应用提供高性能的运行底座,助力襄阳全面开展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创新。基于数字化发展的成果,襄阳先后获得 “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水平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G)先进级(4级)认证”“2022信创应用优秀案例”等殊荣。

  与此同时,从“医共体”上线到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学院挂牌,襄阳云不断拓展云服务边界;华为还带动了清华同方、汉江(襄阳)大数据产业园、东津云谷孵化园等一大批项目落地襄阳。10年来,华为云为智慧襄阳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数字化底座。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截至目前,95%以上的市直政务应用部署在襄阳云,覆盖90多个局委办的超过400个业务系统。在应用创新方面,襄阳政务云助力全市协同OA办公平台、襄阳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等市本级政务服务的优化升级。

  在襄阳,“一场三站”(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站)、大数据智能化、“12345”公共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教育局业务系统、人社一体化等智慧政务成果显著,为民生福祉带来极大便利。

  襄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福平指出,襄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襄阳仍将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底座,打造数字化襄阳的“万能插座”,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统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大模型为核,华为云助推襄阳城市智能升级

  站在下一个十年的全新起点,张平安指出,面向未来,华为将继续携手襄阳,抓住AI历史机遇,升级城市云平台。围绕“模型创新、应用创新、数据创新、算力创新”四个方面推动联合创新,建设数字人、数字城、数字脑,为城市业务创新插上翅膀,加速城市迈向智能新阶段。

  对此,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具体阐述道,华为与襄阳10年深入融合,在技术创新、数字赋能、产业生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以“长期主义”持续投入建设智慧襄阳,致力于从“服务商”到“城市合伙人”转变。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

  事实上,在华为云全方位助力下,襄阳就曾荣获过“2022中国领军智慧城市”。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需要一朵更加韧性、安全、智能的“云”。与此同时,AI大模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生态。会上,襄阳与华为云共同打造的襄阳城市云——华为云城市一朵云3.0正式发布,基于城市一朵云3.0全新架构,襄阳城市云不仅将在算力、数据、AI模型、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在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两大维度升级,加速数字襄阳的创新智变。

  作为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数字孪生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形态,支撑着城市运行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对此谈到,“现在数字城市的框架,从室外到室内,从二维到三维,从地上到地下,构建成数字智慧实景三维城市,需要有一个存储计算交互的底座,这就是云。云要做的就是如何管理这些数据,要对数据进行分类、清洗、整理等等。”

  数智时代,大模型对智慧城市的加持愈发显著。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围绕大模型的发展态势及大模型赋能数智化转型发表演讲。他表示,襄阳落地大模型创新中心是一步“先手棋”,因为当前智慧城市正在经历“三变”,分别是技术驱动力从大数据智能向大模型智能蝶变;承载功能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向以数字经济为重要载体的转变;发展效益上从以建设为主向长效运营开启嬗变。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华为云联合生态伙伴发布了“城市大模型联合解决方案”,据悉,其中围绕政务办公、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以及城市安全感知等四大场景的大模型应用接下来也有望在襄阳落地。

  在打造智慧城市过程中,数字人技术是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襄阳经过积极实践,将数字人应用落地到智能客服、在线教育、虚拟导游、线上医疗、营销广告等领域,并探索以数字人塑造政企服务新形象,构建数字经济代言人IP,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领军人物”标杆。

  以产业为先,华为云加速襄阳数智产业生态聚合

  时至今日,城市一朵云不只是一个底座,而是全面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数智产业发展的平台。城市一朵云3.0以政务为核心,打通了城市业务场景重点关卡,将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不断助力城市业务场景的智能化解决,赋能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激发产业智能化的新动能。

  依托襄阳云,华为云在过去十年间促进了襄阳数智产业生态的聚合,助力襄阳5G、自动驾驶、计算等领域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各行各业的参与和支持,峰会期间还举行了襄阳高校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以及襄阳城市云产业生态联合创新行动,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枝繁叶茂的襄阳城市云产业生态。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襄阳城市云产业生态联合创新行动

  襄阳市招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永红表示,过去这些年,襄阳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等方面均有不俗成果,襄阳市期待与华为进一步深化合作,也将不遗余力地为华为及华为云的生态伙伴提供“店小二服务”,提升营商环境的温度,共同见证云聚产业。

  据了解,今年在工信部支持和指导下,湖北襄阳开展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汉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坤亮相本次峰会并汇报了项目建设内容、进程及经验。据介绍,襄阳将构建“一网多区、两园四城”的产业功能布局,通过建设中心城区全覆盖的车联网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服务网及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区、开放道路示范应用区、商业化示范运营区;在两园、四城布局应用场景,实现集群集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随着新战略合作的落实,包括华为襄阳数字人产业中心、华为襄阳数字化人才实训中心、华为襄阳大模型创新中心、华为襄阳可信云适配中心在内的“襄阳四大数智产业中心”正式揭牌亮相。未来,华为云将携手襄阳推动数智产业创新,全面面向智能时代的产业格局和人才基础,建设四大数智产业中心,为襄阳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新引擎。

襄阳携手华为云,共赴下一个十年“城市智能升级”之约

“襄阳四大数智产业中心”揭牌仪式

  依托“襄阳城市云”下的多元算力体系,襄阳组建起算力产业生态联盟,搭建起数字经济生态应用市场,以此赋能本地伙伴,助力数字产业生态集群式发展。

  十年磨一剑,十年“造好云”。经过十年建设,襄阳在智慧政务、智慧产业、公共安全、民生福祉等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站在新十年的起点,襄阳将持续依托襄阳城市云,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愿景加速落地,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新典范。

  从“政务云”到“城市云”,华为云已累计服务了超过800个政务云项目,与160多个城市共建“一城一云”,连续6年保持IDC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第一,持续领跑政务云市场。未来,华为云将持续推进城市“智”理和数字化建设,携手更多伙伴合力共筑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美好未来。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全国南戏展演启动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