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带领9学科10多名医生奋战13小时:华科大附属同济医院为大三女子切除罕见巨大肿瘤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院士带领9学科10多名医生奋战13小时:华科大附属同济医院为大三女子切除罕见巨大肿瘤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12-15 15:43

  “感谢医生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等待的13个小时,我既担心孩子,也担心医生体力不支。”12月12日,20岁的女大学生婷婷(化名)顺利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康复出院,妈妈带她一起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和他的团队送来了鲜花和锦旗。

  11天前,9个学科10多名医生齐上阵,连续奋战13小时,接力为她完成了一场高难度手术,帮她切除了罕见的巨大肿瘤。

  罕见腹膜后巨大肿瘤“缠绕”腹部多个器官及重要血管

  婷婷是一名大三学生,上个月她因为反复感冒咳嗽到校医院就诊,肺部CT检查显示体内有巨大腹膜后肿物。婷婷立刻赶往华科大附属同济医院,找到了陈孝平院士团队的医生。

  “当时磁共振和穿刺结果显示肿瘤疑似为节细胞神经瘤,尽管这类肿瘤多为良性,但在临床中实属罕见。婷婷体内肿瘤位于腹膜后部,位置深,并且包绕了腹腔内的多个器官和重要血管,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接诊的肝脏外科副教授程琪,没做多余考虑就为婷婷开了入院证,“情况复杂,请陈孝平院士主刀,或许能全部切下来。”

  在临床中,腹膜后肿瘤发病隐匿,难以早期诊断,往往在肿瘤巨大、侵犯或挤压周围脏器引起临床症状时才能被发现,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

  “心里就像坐过山车,知道风险很大,但是又不做不行,我们相信医生,所以把决定的权力交给医生。”婷婷的妈妈哭了好多次,还是决定赌一把。

  为确保病人手术安全,陈孝平要求普通外科主任张必翔教授召集肝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ICU等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制定诊疗方案。

  “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战斗。”陈孝平分析,“从影像学看,婷婷的肿瘤呈膨胀性伴部分浸润性生长,主要沿腹膜后间隙生长,有完整切除的可能。但是肿瘤包绕着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双侧肾血管,还将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向前方推挤,手术难度大。术前需要充分备血、做好肠道准备,心血管外科做好更换血管的准备,泌尿外科做好双侧肾切除及自体肾移植的准备。”

  “肿瘤可能侵犯婷婷的卵巢和输卵管,考虑病人未婚,要尽可能保留生殖功能。”妇科肿瘤主任高庆蕾教授说。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张必翔、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教授、泌尿外科主任王少刚教授、放射科沈亚琪教授、麻醉科梅伟教授、输血科主任王娟、病理科况东副教授也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推演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院士主刀,9学科13小时接力

  12月1日上午8点,婷婷被送往手术室。

  麻醉顺利完成后,程琪开腹探查:婷婷的整个肝脏和人体最粗的一根血管——下腔静脉被鸵鸟蛋大小的肿瘤“顶起”;原本应该和下腔静脉并行的人体内最粗的动脉——腹主动脉,也因为肿瘤的推移和下腔静脉远远分开。腹腔内多器官正常解剖结构被打乱。“无从下刀,用手摸,肿瘤的质地较硬,呈灰白色,这类质地的肿瘤极难以与周围器官、血管分离。”

  “分步进行,先从右边开始,一点点分离肿瘤。”陈孝平从第二肝门外侧开始分离,先让下腔静脉部分显露,然后用“陈氏悬吊法”吊起肝脏及第二肝门,随后紧贴着下腔静脉剥离肿瘤,一直剥离至右肾静脉表面。接着,再将第一肝门悬吊,贴着门静脉和脾静脉将肿瘤剥离到达胰头、胰颈后方。再贴近胃小弯剥离肿瘤分离出腹腔干。再然后,又解剖分离出胃左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抽丝剥茧般将腹部器官及重要血管从肿瘤中剥离出来。

  由于肿瘤紧紧包裹着肠系膜上动脉,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要同步切除部分肠系膜上动脉,魏翔立刻上手术台进行血管搭桥重建。接着,张必翔、王少刚、肝脏外科张万广教授接力,从腹主动脉向下游离,剥离左肾静脉表面的肿瘤组织,并充分切除。

  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保证不损伤供应腹部其他器官的血管,得十分小心。历经13个小时,手术成功!

  经过十余天的精心护理和快速康复,12日上午婷婷顺利出院。(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常宇、李韵熙)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