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学校如何在课程和教学法方面鼓励创新?怎样利用好国际资源培养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近日,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武汉)正式揭牌,中外院士和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通过一场思想盛宴,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武汉爱莎学校园区总校长贾茜介绍,建立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人才储备,规划有特殊天赋和学有余力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对他们因材施教,满足其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学校将通过过程性评价方法早期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赋和潜能的学生,打通学段与学科壁垒,着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往纵深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的基础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改变世界的使命感。
揭牌仪式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周祖德,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高江涛,分别受聘为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首席专家和首席导师。
同时,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楚天学者特聘专家李仁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肾科专家教授苏华,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楚天学者特聘专家孙旭,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行为与福利系教授Sara Platto,受聘为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专家委员会首批成员。
英国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ark Girolami认为,优秀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知识的广度,专业科技人才也要多涉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帮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要能够兼顾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具有国际视野,除了开展STEAM教育,全人教育也不可或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周祖德认为,创新环境的建立至关重要,要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要有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国际教育交流,他认为目前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是需要政府层面更多的支持,二是需要学校支持师生更多地走出去、请进来,促进交流,互学互鉴。
物理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副校长高江涛认为,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打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非常重要,要有考试之外的另一把尺子,让敢于创新的学生有获得感。学校要跳出只盯着高分的思维,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高分往往会水到渠成。
湖北省政协常委、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翟天山认为,不能用同一种办学模式、同一种评价方式来要求所有学校。他建议爱莎未来要一是要跨界协同发展,二是要跨行业融合发展,开门办教育。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文理与工程学院高级副院长John Barker认为,武汉爱莎已经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接下来要坚持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开发学生的潜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陈佑清认为,首先要建构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个性的表达为导向。
爱莎国际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和课程副总监、武汉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Mahesh Selvaraj认为,“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爱莎将与知名大学开展广泛的深度合作,真正理解大学的评估体系,知道他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这样能帮助爱莎更好地设置课程体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曾静表示,中科院武汉分院将积极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支持爱莎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在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学科课程建设和科研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
据了解,爱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的选拔范围为武汉爱莎校内学生,同时面向全国10-15岁的资优学生招生,并实行动态淘汰机制。中心对于这些“好苗子”将施行“一生一策”的定制化培养方案,并由包括院士、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学科竞赛教练和博士等组成的导师团队,联合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