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湖北宣恩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土家、苗、侗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5.6%。全省三个侗族乡,宣恩有两个。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宣恩汲取精神滋养,赓续侗乡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多要素保护遗产,唤醒侗族文化符号
长期以来,宣恩统筹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整合“政企银”资源,投入10.6亿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在侗乡,自古以来便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宣恩对两个侗族乡3个特色村寨,5个传统村落,7处侗族特色文保单位,完成修缮、消防、安防、防雷工程,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格局,延续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唤醒了沉寂的侗族文化遗产。
宣恩做足挖掘非遗资源大文章。收集记录非遗重点项目,整理文字100多万字,图片1万余张,搜集民间作品70余万字,汇编出版《宣恩县侗族概况》等300余万字相关书籍,完成了“干龙船”“六月六尝新节”等侗族非遗资料的抢救性记录;拥有2项国家级、12项省级、37项州级、8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1人,成为湖北省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多民族文化交融,非遗“活态”传承同频共振
如今的宣恩,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交错杂居,情感从心手相牵到血脉相连,文化从交流碰撞到兼收并蓄,从“各美其美”达成了“美美与共”的认同和认知。
宣恩为侗族等民族文化营造“宜居环境”,率先在恩施州成立综合性非遗传习所,集10余项土苗侗非遗项目为一体。建成非遗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馆、非遗传习基地、传习馆(所)、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传统工艺工作站31个。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民间艺术大师津补贴发放规定等,把传承人纳入“贡水人才”队伍,成立人才工作室,给予传承人激励保障,强化保护传承的“底气”。
宣恩让非遗传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焕发活力。成立以土苗侗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年均展演200余场次,吸引观众超60余万人次,开展非遗“六进”活动480余场次。志愿服务队荣获2022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人气奖;队长罗义杰获选2021年“圆梦工程”全国优秀志愿者。
多维度文旅融合,带火侗乡“浪漫经济”
宣恩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丰富文化供给,融入百姓生活,侗族等民族文化线下线上活动持续升温,激扬的文明新活力推进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古老与流行交融互动,人们看到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广阔前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宣恩守正创新,以文化城,用文化软实力扮靓城市新颜值。秉承“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以土苗侗风情为文化底蕴,宣恩建成湖北省唯一一个以县城核心区域为支撑的国家AAAA级景区,深挖传统习俗和节庆文化,结合现代流行元素,把仙山贡水旅游区打造成“浪漫宣恩”的亮眼名片、民族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的前沿阵地。
乘坐“龙游贡水”,感受侗族拦门酒,跳起土家摆手舞......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仙山贡水旅游区,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县接待游客35.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44万元,同比增加74.48%、99.94%。
一城浪漫激发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宣恩依托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杨氏、张氏侗寨的古家训,挖掘“清廉”文化因素,打造成为湖北省、恩施州家风家教实践基地。通过建成“九佬十八匠”工艺坊等侗族标志性建筑,借助“合拢宴”等侗族传统节庆活动,该乡年接纳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
2022年5月,长潭河侗族乡“萨玛长潭研学营地”挂牌成立。采制茶、扎染、制作吊脚楼等研学课程,为土苗侗非遗“活态”传承添砖加瓦,还让当地侗族群众“吃上旅游饭”。2022年以来,该乡接待学生及家长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新增农家乐、民宿20余家,带动百余人参与研学产业。
侗族文化在传承与反哺中生生不息,土苗侗汉等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仙山贡水绿脉、多民族融合文脉,持续共生发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 通讯员柳昆辰、李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