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峥嵘七秩,岁月如歌。10月18日,武汉体育学院建校7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盛大举行。
1953年,肩负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使命,中南体育学院在江西南昌应运而生,1955年迁至湖北武汉,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
自建校以来,武汉体育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校训,坚持“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全校师生坚定不移弘扬“马灯精神”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不断谱写以体为荣、兴体报国的时代华章。
立德树人,矢志一流。武汉体育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27项。2023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此外,还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学校持续推进构建以“大体育”为主体,“大健康”“大传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交叉融合”学科专业体系。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将“人才强校”战略一以贯之,持续探索制定人事人才政策,选拔优秀教师出国深造,选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实施优秀师资人才梯队计划、“东湖学者”计划等激励举措。目前,学校实现了国家级人才的历史性突破,并形成了一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优秀青年教师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星耀赛场,为国争光。竞技体育一直是武汉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2003年,学校组建竞技体育学院,现开设有赛艇、皮划艇、蹼泳、帆船帆板、冲浪和摩托艇等水上项目,摔跤、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重竞技项目和田径、体操等项目,有学生运动员500余人,教练员4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12人,70多人次曾在国家队执教,多名教练员和运动员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学校培养和输送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获得金牌160枚、银牌40枚、铜牌47枚。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学校取得27金7银3铜的亚运历史最好成绩。
体医工融,学术创新。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确定了以运动训练与监控、体育仪器器材研发、运动心理与应用、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等为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方向,并结出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果实。2013年至2023年,学校获国家级科研立项8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总体立项数和重点项目数均位居全国体育院校前列。
开放办学,服务社会。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并与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领域签订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建有国际体操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以及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等国字号专项学院。
70年来,学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助农扶贫等各类活动。从“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三万”活动,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从“姚基金”“体教融合走基层”再到“西部计划”,从扶贫到支教,从孝感市大悟县、安康市平利县再到西藏、四川、贵州等地,学校扶贫工作队和志愿服务团在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红色足迹。
砥砺奋进七十载,兴体报国新时代。
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万刚表示,武汉体育学院的70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70年;是矢志初心、接续奋进的70年;更是兴体报国、熔铸辉煌的70年。70年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发展目标不懈奋斗,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武汉体育学院新的更大贡献。
(通讯员钱学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