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华中农业大学举行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华中农业大学举行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

来源:南湖新闻网2023-09-07 16:22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刘涛)9月7日上午8时,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在东运动场举行。校领导高翅、李召虎、姚江林、王从严、廖济忠、王建鸿、郭刚奇、青平、杨少波、严建兵,校党委常委李向东等出席典礼,各学院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典礼。4800余名本科生、3800余名硕士研究生、800余名博士研究生、来自15个国家的70余名留学生及部分新生亲友参加了典礼活动,逾15万网友通过在线直播观看了典礼。开学典礼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青平主持。

  “校徽是荣誉和身份的象征,佩戴校徽代表着一份传承、一份责任。”典礼伊始,全体新生同学将校徽佩戴于左胸前,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成为这所有着125年历史大学的一员,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精神的新传人。

  “我宣誓: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在工学院2023级机械类8班项一帆同学领誓下,2023级全体新生共同进行入学宣誓。随后,全场肃立,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

全场肃立,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记者 刘涛 摄)

全场肃立,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记者 刘涛 摄)

  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教授孙燕博士代表教师发言。她和2023级新同学分享了三个关键词。一是目标。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树立人生大目标,要把学习目标与人类、国家和民族发展结合起来,小我融入大我,致力于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等领域重要问题,在解决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火热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成长。学会成长,意味着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知识、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要学到是什么,还要搞清楚为什么、怎么办。要不畏艰辛、不惧挑战,去找寻、去发现,去“自找苦吃”。三是尝试。大学为同学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多样选择的机会,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环境和方式,调整心态,大胆尝试,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在失败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新的可能。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2023级动物科学专业1班王佳桐代表本科生新生发言。“读书不觉金秋至,窗外桂香融书香。”她回顾了2019年暑假,学校的学长学姐来到她就读的中学组织“模拟联合国”活动的经历。基于兴趣,她选择了动物科学专业,希望通过专业学习,不仅掌握动物产品生产,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肉蛋奶保障,更能为动物福利、动物保护事业添砖加瓦,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她号召同学们继续发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嘱托,以勤学探真理,以青春献家国,努力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向依萌代表研究生新生发言。她分享了此前在华中农业大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茁壮成长、肆意收获,感受到独特而又温暖的华农精神的体会。博士期间,她将继续深耕于水稻器官形态建成领域,期望能够为“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国家战略贡献一份青春力量。“我们这一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一定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科研探索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以做出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为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我们迎着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迎来了“八九点钟的太阳”!”校长、作物学教授李召虎博士代表学校、代表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向新同学们表示由衷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他们的父母及亲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学校创办125周年。”李召虎谈到,125年来,一代代华农人心怀“天下大利必归农”的宏伟愿景,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办学岁月,积淀形成了华农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其中,就包括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也包括校歌。他把校歌的结尾句“日新永无疆”,送给亲爱的同学们。他谈到,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者能够脱颖而出的时代。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理想追求、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生抱负,站在人类发展的新起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日新永无疆”。

李召虎校长讲话(记者 刘涛 摄)

李召虎校长讲话(记者 刘涛 摄)

  就如何做到“日新永无疆”,李召虎校长和同学们分享了三点建议。

  一是增强创新意识,激扬梦想敢创新。他列举了鱼儿“上岸”、生猪“上楼”、茄子“上树”等一系列由我校学者研发的创新成果开辟了农业现代化新领域新赛道的情况,讲述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工1904班张春香校友因为热爱而实现梦想的故事。他告诉同学们,进入大学,要增强创新意识,葆有对专业、对社会、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社会现象、科学问题的洞察力,敢于奇思妙想、“无中生有”“从0到1”。他特别叮嘱研究生同学们,要坚持创新的高起点,聚焦“国之大者”,大胆从科学前沿和国计民生重大需求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努力成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提出者,进而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贡献者。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勤读力耕善创新。他讲述了傅廷栋院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读力耕、坚持下田,终于发现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株,以跬步,至千里的故事。他叮嘱同学们,今天,虽然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创造途径更加多元,但勤读是创新的基石没有变、力耕是创新的源泉不会变。同学们进入大学,要勤读探知、积累知识,广泛涉猎经典,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创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要力耕求索、知行合一,多动脑多动手,把课程学习与一线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三是享受创新过程,踔厉奋发乐创新。创新一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这些年,学校生科院殷平老师,植科院严建兵老师、李国田老师团队的原创性成果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杂志发表。这些原创性成果的背后,都有团队师生夜以继日的劳作、全年无休的拼搏。但真正考验和成就他们的,不是这种体力的艰辛,而是在枯燥重复的科研工作、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练就的创新内生动力。同学们投身创新,要培养内生驱动力,通过一次次的探索,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热爱什么、追求什么、奉献什么,它能帮助你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疲惫时充蓄能量。今年的迎新季,老师们为同学们准备了153项各具特色的活动,涵盖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期待同学们多多参与,在这所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大学,从中找到兴趣、坚定志趣、享受乐趣。

  “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创造未来。同学们要成为敢创新、善创新、乐创新的时代新人。希望你们在华农这片创新的乐土上,砺志研读、矢志创新,创新、创造、创业,开创个人和学校、国家和民族、世界和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最大跨度断面市政交通隧道主体完工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