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禹偁:情志高远的“黄州”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王禹偁:情志高远的“黄州”故事

来源:文旅中国2023-06-06 14:01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巧合。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自杭州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苏州虎丘寺看到宋太宗、真宗年间著名直臣、诗人、散文家王禹偁的画像,有感于他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三黜而死的气节,作《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其“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并用“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愿为执鞭而不可得”等极尽谦卑仰慕之词,表达对他高洁情志和高远风范的敬仰。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因直言讽谏,正色立朝,一贬商州(今陕西商洛),再贬滁州,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世称王黄州。

  “结束即是开始。”五年之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他跌宕起伏的“东坡”人生,而黄州正是宋朝被贬出名的第一人——王禹偁当年贬谪之地的最后一站。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诗人不幸黄冈幸。

  隋唐以前,荆楚文化的重心在荆州、襄阳等地,地处吴头楚尾的鄂东黄冈人口稀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外界的知名度也较小。自晚唐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宋初王禹偁贬知黄州,后来苏东坡谪居黄州,中国历史上三位顶级文人,将黄冈推上了文化高峰。

  杜牧出身于宰相世家,25岁考中进士,40岁任黄州刺史,两年半后离任,是黄冈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官员。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很多人认为是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算是被贬,其实不然。

  唐代重视京官,但也重视地方官。杜牧在朝中级别不高,到黄州连升三级,后来转任池州和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升迁和重用,才被人贴上“贬官”的标签。

  王禹偁则不同。

  王禹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其家以磨面为生,自幼擅长诗文,七岁时即以《磨面》为题口占一绝——“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诗人。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时年二十九岁的王禹偁以省试(礼部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进士,选任成武县(今山东菏泽)主簿,一年后迁大理评事,任长洲知县(今江苏苏州),期间写下他现仅存的一首词《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首别开生面的小令,氛围清丽,词境开阔,格调深沉,雄浑有力,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软无力的风格,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禹偁也因此成为开北宋一代词风的重要作家。

  端拱元年(988年),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听闻王禹偁诗名,亲自召试,王禹偁“赋诗立就”,很快擢升为右拾遗、左司谏、大理事。

  进入朝中的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但他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与官场格格不入,尝够了宦海中的升降浮沉。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学家徐铉,宋太宗下诏不予处罚,时任大理评事的王禹偁坚决要求给道安治罪,宋太宗大为光火,将他贬为一个没有实权、没有俸禄的商州团练副使。

  谪居商州的王禹偁,穷得只能靠自己开荒种地才勉强活下去,文风也发生了由曲风高扬到秋风现实、再到昂扬振作的转变,这段时光与后来苏轼在黄州的岁月极其相似。

  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麻城杏花村时写的一首《清明》,成为唐诗里的千古绝唱。王禹偁在商州,也写了一首和杜牧的《清明》一样凄美、并被收入《全宋诗》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虽不及杜牧的《清明》广为人知,但同样是难得的佳作,成为宋诗里描写清明的经典之作。

  至道元年(995年),已故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去世,宋太宗不按当时的礼制治丧,已从商州贬所召还为皇帝心腹的翰林学士王禹偁本性不改,上书批评,致使宋太宗雷霆震怒,以诽谤罪把他贬到滁州任知州。

  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赵恒继位,为显示新朝气象,赵恒把两次被贬的王禹偁调回朝廷任知制诰,编撰《太祖实录》。王禹偁秉笔直书,不但暴露了宋太祖的“隐私”,还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张齐贤,于是又被贬为黄州知州,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到任。从此,王禹偁的名字融进了黄州这座城市的山脉、水脉、城脉、文脉和血脉里。

  北宋时全国州县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户不满一万”为下州。作为江淮间最为穷僻的下州,黄州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含今黄冈市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和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城池很小,几乎没有城墙,事实上成了贬官的安置之地,因此士人多视为畏途。

  黄州城依山滨江,既是“山城”,又是“江城”。王禹偁任知州,组织修缮城垣,重修文宣王庙和月波楼,建造无愠斋、睡足庵等建筑,并用楠竹在已毁的城墙西北角——赤壁山上建起两间小竹楼,写下名垂千古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黄州城中民居多用竹茅盖屋顶,用陶瓦者较少。《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记叙黄冈之地多竹,可以用来代替陶瓦,描写在竹楼上可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可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饮酒、品茶、送夕阳、迎素月……王禹偁把黄州竹楼写得意趣盎然、爽心悦目,完全可以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媲美。

  竹子坚韧挺拔,宁折不弯,象征高风亮节。楼上视野开阔,目之所及,皆是好山好水,令人陶醉。王禹偁屡遭宦海沉浮,不但没有消磨他积极入世的斗志,反而使他有竹楼“听雨如瀑”“闻雪若玉”的从容和“岂惧竹楼之易朽乎”的自信。

  谪居有胜景,竹楼寄情志。

  黄州新建小竹楼,既是王禹偁苦闷心灵聊以栖居的寓所,更是他高洁人格和高远情志的寄托,是他人格力量、美好理想的化身,表现了他心安黄冈、贬谪不惧的人生姿态。这两间小竹楼,后来成为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和黄州赤壁极负盛名的景点。

  楼以文传,人以城传。黄州城虽始建于唐文宗太和末年(835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元999年才是黄冈这座城市的生年,创建这座城市的人就是黄州宋城之父王禹偁,当时人们送给他这样一个尊称——王黄州。

  北宋时期,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到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人多次被贬,人生逆境,在官场上随处可见。

  北宋为什么多贬官?

  了解宋史的人知道,北宋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文臣的祖规,皇帝在盛怒之下拿下官员的乌纱帽,也不会一棍子打死,通过他人劝谏或自我反省,被贬职的官员重新起用的也不在少数。

  而王禹偁自贬黄州后不久,至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即病染沉疴,不到一个月便溘然长逝,年仅48岁,终生再也没有还朝的机会。

  “诗情不负齐安郡,杜牧当年与我齐。”

  王禹偁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宰执天下,虽壮志未酬,但他将人生的遗恨化作诗词与文章,最终名垂不朽。而且,他的率真、刚直、乐观、豁达,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王禹偁、苏东坡都是20多岁中进士,且都是头名状元,都贬过三州,都是40多岁贬黄州,二人相隔80年后,在同样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遭受着各自人生的重大挫折,而且苏东坡是在王禹偁辞世整整100年之后谢世,这也不能不说是某种巧合。

  当年,杜牧、王禹偁、苏东坡都在黄州成就了文学巅峰,也成就了黄州这座千年古城。今天,以杜牧的赤壁英雄文化和王禹偁的黄州竹楼文化为源头的东坡文化,仍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和最响亮的名片。

  一直以来,黄冈人用心用情守护关于苏东坡的遗址遗迹遗存,充分挖掘东坡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东坡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旺起来。但是,不该遗忘黄冈这座城市的创建者——黄州宋城之父王禹偁——王黄州,不能只记得他是个直臣,忘记了他的文学成就;也不能只记得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和一代文坛领袖,而忘记了他是一个“屈于身兮不屈于道,任百谪而何亏”的秉性刚直的铮铮硬汉。

  (作者:李青松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莫斯科举办

  •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 激活民企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