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武汉科技大学姚凯团队攻克神经性失明世界医学难题——为失明者打开光明的眼窗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武汉科技大学姚凯团队攻克神经性失明世界医学难题——为失明者打开光明的眼窗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4-27 14:24

  走过曲曲折折的走廊,穿过带有负压装置的6道密闭门,方能抵达细胞房;为防止气溶胶混进来引发污染,分子实验室的窗户,5年时间从未打开……武汉科技大学姚凯团队,整天忙碌在幽闭暗黑的实验室,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失明者打开光明的眼窗。

  3月17日,国际顶级期刊《实验医学杂志》发表姚凯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型通用基因编辑工具”,世界生物医学界为之侧目。美国科学院院士、眼科专家 Palczewski 教授专门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该项技术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几乎适用于包括眼部疾病在内的所有已知人类遗传疾病。”

  这是“80后”姚凯教授带领“90后”博士生团队创造的医学奇迹。

eed7e82e9f536c15d14cc7182bdb47c

  (国际顶级期刊《实验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截图。)

  挑战神经性失明这个“不治之症”

6633fa61008a6a2d7b6bf224d01e3e5

  (姚凯团队在实验中。 程毓 摄)

  2015年,姚凯在耶鲁大学从事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博士后研究时,曾亲眼所见,一位年轻的失明者在导盲犬的引导下,上门向医生求援:“我的世界里一片漆黑,没有色彩!我多么渴望能看见,而不是去听一部好莱坞大片……”

  然而,当医生语调沉痛地告诉失明者,她罹患的是神经性失明,而非器质性失明,目前的医术尚没有解决之道时,年轻患者脸上满怀期待的“火焰”熄灭了。她绝望地用头“砰砰”直撞墙,直到额头上鲜血淋漓。

  这一难忘而又难受的一幕,深深地烙印在姚凯心中。失明者对光明的深切渴望,激发了姚凯的决心:“我一定要挑战神经性失明这个‘不治之症’!”

  2017年回国后,姚凯进入武汉科技大学视神经科学与干细胞工程研究院,专攻神经性失明这一顽症。器质性眼疾,已有成熟的治疗方法。比如,白内障,可以更换人造晶体;近视眼,做激光手术就可修复。然而,因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而导致的失明,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尚没人攻克。

  “身上的任何组织几乎都可以换,唯独神经换不了,这就比如人没法换脑袋。神经性失明的治疗前景,只能是瞄准基因修复这‘千古华山一条路’!”姚凯告诉记者,科研起步是从“纸上谈兵”开始的,他每天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的“异想天开”。翻阅那两年的笔记,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和各种符号的圈圈点点,对于门外汉而言犹如“天书”。正是这些“灵感”,让他找到了突破方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019年,晋级为博士生导师的姚凯,组建起自己的“博士团队”,瞄准“研发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治疗因视觉神经疾病而引起的失明”这一“人迹罕至”的前沿科研领域,发起了科研冲锋。

  神经性失明由100多个基因突变导致,每个基因突变的位点不同。设计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既要能突破“突变类型”的限制,又要能突破“突变位置”的限制,并且还要能高效地进入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修复突变、挽救细胞,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科研之路荆棘丛生,朝气蓬勃的姚凯团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在基因世界里寻找那把“魔剪”

f1974030ac81f6c74e96e2448e7b286

  (姚凯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程毓 摄)

  科研的过程,是智力的较量。

  起先,姚凯团队构建了各式各样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细胞上实验,都没有效果,实验一次次陷入困境。他们不断改变编辑方式,将先导编辑器与无PAM序列限制的突变体相结合,终于构建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细胞上实验效果很好。姚凯将该新型基因工具命名为PESpRY。

  在体外细胞上成功,并不意味着在体内也成功。他们开始在小鼠的眼睛上做实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新的基因编辑工具有8000多个碱基,一个病毒载体的承载量只有4000个左右,没法用一个病毒载体带入体内,怎么办?

  经过反复设计与构想,他们决定采取双系统,把原有的编辑工具拆为两段,注射入眼体后,再重新组装起来,通过靶向精准地找到突变的基因,启动自动修正。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获得成功。姚凯感慨道:“我们仿佛从基因世界里寻找到了那把‘魔剪’!”

  科研的过程,是技术的比拼。

  小鼠的眼睛只有绿豆大小。姚凯用微量注射器,把基因组注射入小鼠的眼睛。针头要穿过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准确抵达视网膜后的空隙,注射者看不见注射的位置,那个空隙也比头发丝还细。

  姚凯凭借10多年练就的手感,完全在“盲打”的状态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注射工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眼球的覆盖率完好。

  科研的过程,是意志的考验。

  一张“签离表”,折射出姚凯团队别样的精神。实验室墙上贴着一张与别的单位“打卡签到”反其道而行之的新生事物——“签离表”。姚凯解释说,团队20多名师生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1点之后,因多次发生团队成员做实验忘了时间被反锁在实验室里,所以要求大家每晚离开时在“签离表”上签名,最后离开的人见“签离表”满员才锁门。

  负责小鼠试验的博士生张士尧,每天在黑暗的房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小鼠生性敏感,任何味道和声音都会影响实验数据,所以,她不能用有香气的生活用品,也不能戴发出声音的首饰,每天都必须轻手轻脚温柔对待小鼠。3年多来,张士尧平均每天300多次躬身弯腰,虽是“95后”却早早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姚凯团队设计出的新型通用基因编辑工具,让失明小鼠恢复视力,重见光明,“硬核”成果轰动世界。作为署名作者的四位“90后”博士生覃欢、张文良、张士尧和冯源,均为科研骨干。

  要让失明者“打一针管终生”

068196b653540a58af760bc6fd887e1

  (“80后”导师和“90后”博士生团队。 程毓 摄)

  喜讯传来,原本应该额手称庆的姚凯团队,却个个屏声静气,陷入漫长的等待。姚凯坦陈:“最折磨人的不是科研攻关中遇到的困难,最难受的却是前景难卜的等待。”

  姚凯团队把基因编辑工具打入小鼠的眼球后,每过一个月,将治疗组的小鼠、正常的小鼠、失明的小鼠分别放入各种实验箱里,检测小鼠的感光反应,通过对比实验数据,验证治疗的效果。

  “第一个月最难熬。”最早进入团队的博士生覃欢说,大家每天在忐忑中度过,小心翼翼地做对照实验。“治疗组的小鼠已能感光。”当她宣布结果时,全组师生兴奋不已。

  接下来,又等待下一个月的到来。目前,治疗组的小鼠最短的有四个多月,最长的已有500多天,相当于人类的50多岁。实验证明,经过基因治疗的失明小鼠都重新见到了光明。

  小鼠的寿命一般两年半,姚凯团队还在继续等待中。“期待小鼠在800多天时,眼睛依然能感光,那意味着小鼠的神经性失明彻底治愈。”姚凯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用于临床之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打一针管终生’。医者父母心,我们既希望失明者治疗复明之后,不再受到二度失明的折磨,又希望一针治愈能减少治病的费用。”

  然而,等待最是折磨人心。团队师生都收到过姚凯送的箴言,仿佛一碗碗“心灵鸡汤”。他们把箴言贴在桌子上,时时激励自己。每次做汇报时,PPT第一页都是姚凯送的箴言。姚凯送给博士生覃欢的箴言是:“技术不过关,理想变空谈。”经年累月猫在实验室,覃欢偶尔心生浮躁。但只要看一看箴言,她的心境立刻平复,重新专注地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

  这次“用基因疗法,使后天性失明的小鼠复明”的科研成果,是姚凯团队继2018年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用干细胞方法,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复明”科研成果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神经生物学是古老而神秘的学科。越神秘留给我们的空间越大,当然挑战也越大。”姚凯团队的科研步履永不停歇,他们朝着800多天的终极目标,勇敢冲刺、再度出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德勇、夏静、张锐 通讯员程毓)

  光明日报客户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德勇、夏静、张锐 通讯员程毓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近甘孜岩画

  • 巴丹吉林沙漠秋日即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2025-10-23 10:31
近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落下帷幕。截至10月19日,境外采购商线下到会人数超15.79万人,环比增长6.3%。
2025-10-23 10:27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10-23 10:26
研究团队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冰在二维下独特的“织网式”结晶过程。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2025-10-23 10:24
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1日,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
2025-10-23 10:23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