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旅游 | 此心安处是黄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时事要闻 > 正文

旅游 | 此心安处是黄冈

来源:文旅中国2023-03-05 21:20

  文旅中国 李青松

  公元1085年十二月的一天,苏东坡从登州太守任上还朝任礼部侍郎,与“乌台诗案”中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的好友王巩久别重逢。

  王巩字定国,出身显赫,从苏轼学文,因收受苏轼诗而遭牵连。王巩赴岭南时,歌女寓娘柔奴同行。五年后,王巩北归。在京城酒席间,苏东坡与柔奴一番不经意的对答,让坡公泪光点点,万千感慨化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时岭南是大宋僻远荒凉之地,生活异常艰苦,苏东坡作此词,赞颂柔奴身处穷境而安之若泰。而苏东坡的仕途生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在一路流离迁徙的生命苦旅中,不仅乐观地活了下去,还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所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寄寓了苏东坡随缘自适、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在生命的黄金时段,苏轼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人生不如意,但有诗情在。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屡受挫,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尤其是他在黄州期间以“一词二赋一帖”为代表的的诗、词、文、赋和书法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故乡在哪里?在眉州,在杭州,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在常州……除了生他养他的眉州和最终栖息地常州,最重要的一个故乡是他由人生谷底登顶文艺巅峰的黄州,即我们今天的黄冈市。

  “便为齐安(黄州)民,何必归故丘。”苏东坡受命离开黄州时,道出了失去故乡、不知家在何方的慨叹:“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在苏东坡看来,他除眉州之外真正的故乡在黄州,在黄州的东坡雪堂。苏东坡心安黄冈,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此心安处是吾乡”。黄冈历来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地方。

  南朝鲍照心安黄冈,成为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在鄂东地域进行文学创作的著名文学家,成就其“俊逸鲍参军”的美名。唐代道信、弘忍、慧能心安黄冈,完成了佛教从天竺印度禅学到中国禅宗创立的过程,实现了佛教中国化。晚唐杜牧心安黄冈,成为黄冈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官员,对黄冈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首《赤壁》,不仅彰显了黄冈英雄主义的文化内涵,也使赤壁开始成为黄冈的文化符号,并使英雄文化成为历代文人释放幽愤、抒发豪情的思想和情感的源泉。

  北宋第一位贬知黄冈的士大夫王禹偁心安黄冈,其流传甚广的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使其成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故世称王黄州。北宋布衣毕昇心安黄冈,作为一名普通的刻字工人,对长久以来一直采用的雕版印刷技术进行重大改进,开创了印刷业的新时代。北宋程颢、程颐心安黄冈,共同创立以“天理”为核心的“二程”之学,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

  明代李时珍心安黄冈,穷尽毕生心血修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和“人类绿色圣经”。明代吴承恩心安黄冈,完成《西游记》后13回创作,使蕲春、武穴成为《西游记》成书地和背景地。晚明精神领袖李贽心安黄冈,定居黄冈近20年,在红安、麻城著书讲学,使麻城和红安成为中国学术中心……

  众多先贤在黄冈大地留下了无数胜迹。作为一名游客,如果不能亲历这些人文魅力与自然之美,就不算到过黄冈。作为一名黄冈人,如果不熟悉黄冈的这些家珍,也算不上一个地道的黄冈人。

  黄冈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奇峰并峙。近现代以来,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是黄冈最具特色、最有竞争力的地域文化符号。黄冈是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地核心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地,治党治国治军人才的重要培养地,以红色之城、名人之都、教育之乡享誉海内外。

  “赏不够黄州美景花烂漫,听不够赤壁江水拨琴弦;我找你茫茫人海人海茫茫不辞天涯远,我等你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好似几千年……”黄梅戏用它那清新、秀美、自然、芬芳的声音唱出黄冈醇朴、浓酽、温婉、灵动的民风。汉川门、古城墙、文峰塔、安国寺、定慧院、东坡雪堂用它那厚重的历史质感装点着黄冈的古韵风采。古城黄冈正在被重新激活,唤醒,融入武鄂黄黄都市圈,建设科技新城,商贸强城,文旅名城,书写诗与远方,奔向星辰大海。

  如今的黄冈,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教、宜养且让人心安的城市。发现黄冈的美,把黄冈的历史世世代代传扬下去,直到永远,是我们作为一个黄冈人的责任和义务。

  此心安处,即是黄冈。黄冈正在提练新的旅游宣传语,我想,正像“人文陕西”“好客山东”“老家河南”“钟情湖北”这些响亮的口号一样,“心安黄冈”必将成为文旅中国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