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北石牌镇:“豆腐郎”磨出新的“豆腐经”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北 > 正文

湖北石牌镇:“豆腐郎”磨出新的“豆腐经”

来源:新华网2023-01-31 11:19

  新华社武汉1月29日电题:湖北石牌镇:“豆腐郎”磨出新的“豆腐经”

  新华社记者廖君、熊翔鹤、黎昌政

  正月初七一大早,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一家豆制品生产器具批发店门口,站着好几位前来采购的顾客,豆腐布、豆干机、煮浆机……一个个名词从他们嘴里蹦出,批发店老板把计算器键盘敲得飞快。

  人勤春来早。年还没过完,这些按捺不住踏上异乡、奔赴全国大中城市做豆腐的湖北石牌“豆腐郎”,急急忙忙采购豆腐制作器具,为年后大干一场做准备。

  “回来歇了几天,明天就要走,等不到过完正月十五了。”“豆腐郎”李传勇在批发店买完几十张豆腐布和一箱砂轮,便急匆匆离开,回家收拾行李。他15岁就跟着父亲学做豆腐,在福建省三明市开了家夫妻豆腐店。离家前,他特意到镇上采购一些生产豆腐器具带回福建。

湖北石牌镇:“豆腐郎”磨出新的“豆腐经”

李传勇在豆制品设备批发店采购豆腐布。新华社记者熊翔鹤 摄

  “今年要把小店规模扩大一些。春节前,明显感觉人们外出聚餐多了,豆腐需求稳中有升。这几天节还没过完,客户就陆陆续续打电话来催货了。得赶紧回去开张做生意。”李传勇说。

  地处汉江之滨的石牌镇是闻名全国的“豆腐之乡”,因为水好、豆好、工艺好,石牌豆腐味道醇厚、色泽纯正,受到市场欢迎。上世纪末以来,一批批石牌“豆腐郎”外出闯荡,在全国500多座城市以及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地扎下根来,做起豆制品生意。

  每到春节,在外的“豆腐郎”就像候鸟一样,回到挂念已久的“老窝”。今年返乡过年的“豆腐郎”格外多,镇上宽阔的双向四车道上,穿梭而过的车辆都挂着全国各地的牌照。

  “明年回家修一修老屋。”“今年努力,争取赚辆豪车。”“家里老人年纪大了,不跟着出去帮忙了,以后赚钱全得靠自己。”……这些忙着采买的“豆腐郎”,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90后”的肖晓被称为新一代“豆腐郎”。“做豆腐是父辈留给我们的谋生之道。”肖晓说,如今消费市场和20年前大不相同,年轻人更喜欢新潮,豆腐要玩出花样、多开发新产品,才能受到欢迎。

  “花样再多,不能忘本。”“豆腐郎”黄明忠则一直坚持古法工艺。在本地做豆腐的他,往年总歇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工,今年大年初三就忙碌起来。这几天,黄明忠的豆腐工坊里始终雾气缭绕、豆香四溢。工人忙个不停,磨浆、煮浆、摇浆、点浆、压制……“今年过年生意蛮好,我们每天要消耗掉1000多斤黄豆,从春节到现在卖了10多万元。”

湖北石牌镇:“豆腐郎”磨出新的“豆腐经”

黄明忠在豆腐工坊里摇浆。新华社记者熊翔鹤 摄

  “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时常三更睡、五更起,非常辛苦。近些年,“豆腐郎”不断谋求生产工艺优化,减轻劳动强度,扩大生产规模。18岁起跟着哥哥做豆腐的鄢维斌,兴办标准化豆制品生产企业,形成加工、销售、物流一条龙的现代企业。

  “豆腐是石牌的招牌,全镇9万多人中,有八成从事豆制品及其相关行业,有3万多人在外做‘豆腐郎’。每年每户能赚几十万元甚至更多,带动周边乡镇10余万人外出就业。石牌豆制品制作技艺,被纳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我们计划筹办石牌的古镇豆腐文化节和豆制品展览会,一定要打响石牌豆腐‘健康、养生、长寿’的品牌。”石牌镇商会会长周志强说。

  近年来,石牌镇做起豆腐文章,引进豆制品食品加工企业,建成了食品产业园。“除了鲜食豆制品,产业园主要生产豆粉、豆腐花、植物蛋白饮品等,通过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本地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荆门长寿食品产业园负责人陈晓亮说。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